二、历史知识的保持

所谓历史知识的保持指的是已获得的历史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储存过程及这种储存的品质和时间。保持的核心问题是记忆。保持不同于记忆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人们希望积极地记住那些已获得的知识,并利用它们去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意向。

显然,知识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如果没有这种保持功能(如失去记忆能力的人),知识获得就不可能进行,表象不可能产生,概念也不可能形成,知识的深化更不可能发生。因为这些过程都需要以在大脑中留下并保持的某种痕迹为前提。其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保持功能,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的保持与知识的获得虽然有其各自不同的研究侧面,但在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是合二为一的。所以,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心理学界,记忆和知识获得几乎同样重要,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是学习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研究的方面、方法及成果还远没有达到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精确和一致的水平,但许多实验结论和假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承认。历史教育界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或保持的研究也格外活跃和发达,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并有许多专著问世。虽然这些方法只有极少数经过了一些实验(严格说是准实验),但却经历了教学实践的检验, 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 突出知识意义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历史知识的各种联系或涵义,按各种逻辑方式组织知识。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1. 系统法。系统法的特点是知识的按层次组织,使外在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做法上是用提纲式的语言将知识按其内在关系建构。有时,还可添加辅助线条。其中较为常用的类型有按历史阶段或国别的系统法,按主题线索的系统法,按同类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的系统法等等。

  2. 模式法。模式法的特点是抽象出掌握历史知识的模式,学生掌握后, 能凭借这些模式去把握或提示历史知识的回忆。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史论范畴去掌握历史知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继承与发展等等; 另一种是按史法范畴去掌握知识,如怎样把握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怎样分析一个社会、一个政党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模式,就可以在较为抽象、规律化的水平上理解和保持知识。

  1. 对比法。对比法的特点是通过知识意义的对比,使较为相近、容易混淆的知识分化,使教材中由于分散叙述而不够明确的方面更为鲜明。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异同对比法,如:从各个重要方面对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对比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对比英、法、美、俄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等等。另一种是强化对立面法,如: 以统一与分裂为主题将春秋战国与秦的统一联系在一起,以统治方式的暴虐与清明为主题将历史上暴君与明君联系在一起,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主题将 19 世纪后半期英国经济与德国经济联系在一起等等。另外,还可以将古、今地名相对照,使学生将古代地名在已掌握的现代地名、地理位置上得到定位等。

  2. 简化法。简化法的特点是抓住所要记忆知识的主要特征,使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主要特征推演或回想出来。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时距法, 例如,记住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和八年抗战,就可以推算出 1945 年是抗战胜利年。另一种是浓缩法,如:中国古代井田制的要点可浓缩为“国君有、诸侯用、奴隶耕、井字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浓缩为“一均田、二汉化、三迁都”。

  1. 完善传递媒介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视觉形象记忆、具体生动材料记忆要好于抽象概念的听觉记忆的规律。完善知识传递媒介,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征,可促进学生理解、保持和回忆知识。

  1. 声像法。声像法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声像技术再现历史形象,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释、概括历史事实。如运用电影、电视、录音、摄影等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历史场面、情节和过程,随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过程、概括特点、归纳意义等。

  2. 实物法。实物法的特点是由学生参观、考察、调查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或者是实物模型),然后,要求学生说出或写出有关说明、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如参观一个青铜器展览,要求学生为其中几个典型的青铜器写说明,总结青铜器的特点,评价其历史地位,联想当时的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想等。

  3. 表列法。表列法的特点是强调历史事实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特征,将历史事实列入表中,达到分类、对照、概括记忆的目的。最为简单的是大事年表,其中有的可以按某一事件或主题的发展编制,有的可以按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事件编制,也可将中、外史混合编制。较为复杂的是从几个方面编制双向表,用以概括、对比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特点。

最为复杂的表列法可以从不同方面将整个阶段、整个国家、整个地区甚至整个中学历史内容列成系列化的表格,以便学生抓住主要方面或线索把握历史事实。

此外,还可用图示来表示较为复杂、抽象的历史事实或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各种关系。

  1. 改进刺激程序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改变原来学习时的按时间顺序和篇、章、节、目的顺序,利用心理学中记忆的“序列位置效应”、“间隔效应”、“及时强化效应”等规律,重新安排复习顺序,将复习记忆的重点放在容易遗忘的部分。

  1. 倒叙法。倒序法的特点是倒叙历史事实。具体做法是将具有较为强烈的因果关系的事实,从果到因地推论而出。这种推论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进行。如将下列法国大革命的有关史实倒推:

二、历史知识的保持 - 图1

  1. 中间法。中间法的特点是从中间开始向前后推展历史事实。具体做法是将具有较强发展线索的史实,从其最典型、发达、繁荣的地方开始向前追溯和向后展开。如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开始向前后推展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情况;从宋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开始向前后推展我国农民起义的变化;从辛亥革命开始向前后推展我国近、现代史上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殖民斗争的历史;从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向前后推展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关系和特点等等。

  2. 间隔法。间隔法的特点是将真正要使学生记住的知识间隔起来,主要用于对较为抽象的内容的记忆上。间隔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容间隔法,即在一堂复习课中,以一般的知识作铺垫,突出一个或几个重点需要记住的知识,并使这几个重点知识用不同的媒介和变式来强化。一种是时间间隔法,即要求学生不要集中时间打疲劳战,而是每次复习一段知识,并用几次实验对比使学生理解这样做的好处,养成习惯。在第二次复习时,要求学生按照与第一次复习时不同的分段来复习。

  3. 程序法。程序法的特点是以一系列小单元取代大单元内容,并编制出一系列选择题或其他客观题,由学生按顺序回答。做对后,接着做下一题。做错了,则返回复习与该题有关的单元,然后再做与做错题相应的平行试题。如果做对了,则接做下一道题;如果又做错了,那么还得再次复习。这种方法在具体方式上可以有三种:一种是由教师控制;一种是将试题和复习指令制成卡片由学生自己互相控制;一种是编成软件,由计算机控制。

  1. 调动积极因素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知识的保持与巩固。从而,使新知识留下更清晰的映象,使已有的知识产生新意义。

  1. 注意法。注意法的特点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并记住某一知识,有意识地围绕这一知识设计一个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起兴趣的情境。这种情境包括:提出一个非常新奇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从现实中学生很关心的问题说起;摆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讲一个短小精悍的历史插曲;抓住一个学生都看过的历史剧中某个错误情节;列出一个历史性的纪念日;讲解一个民俗、民风的由来;以其他学科中的某个与历史有关的知识为题展开等等。

  2. 情感法。情感法的特点是用教师对某一知识的强烈情感,如赞叹、颂扬、钦佩、遗憾、伤感、悲壮、愤怒、仇恨等,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波动和共鸣,从而使知识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在大脑中留下烙印。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英雄史、屈辱史、光荣史、文化史等内容。

  3. 故事法。故事法的特点是根据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选择有助于理解、加深和保持这个知识点的生动史实组织成历史故事。如:扁鹊的故事,鲁班的故事,布鲁诺的故事,哥伦布的故事,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故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可以由教师设计、教师自讲,也可以由教师设计,学生来讲,还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学生来讲。

  4. 歌谣法。歌谣法的特点是利用歌曲、诗歌、顺口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帮助加深对历史事实的记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现成的著名歌曲、诗歌来进行,如: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诗词,现代名曲,民歌、民谣,民间流传的谚语,还有《三字经》等以前的教育材料等等;另一种是自编的反映历史过程或特点的诗歌、顺口溜,如:“公元前,209,陈胜吴广振臂吼。公元 17 有饥民,王匡王凤起绿林⋯⋯一千八百五十一,太平军起扫清逆。”自编歌谣,可由教师作,也可由学生自作。

  5. 导生法。导生法的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知识内容分段或分类,并分小组集体备课,推选一两名同学在全体同学中组织讲课复习,最后由大家评比,一评复习备课质量,二评复习讲课水平。被推选的同学可以有所规定,或者选本组中成绩最好的同学,或者选本组中成绩中等的同学,或者选本组中成绩最差的同学。三种选法都可以导致全组水平的提高,由此使全班水平大面积提高。

  6. 讨论法。讨论法的特点是由教师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摆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例如:岳飞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在道光年间的形势下,除了林则徐的禁烟办法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抗日战争后,国共两党的矛盾有没有可能缓和?还可以围绕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例如: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

  7. 角色法。角色法的特点是由教师选择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由学生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上进行辩论。如:以西安事变为例,可以分成八组, 各组分别代表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中国共产党,日本政府方面,共产国际,英、美政府方面,国民党亲英美派,国民党亲日派。各组应按自己所代表的那一派,发表对西安事变的看法,提出杀、放或不杀也不放蒋介石的理由。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

  8. 竞赛法。竞赛法的特点是利用学生上进、好胜的心理,组织知识竞赛。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堂组织短时间的抢答竞赛;一种是较为系统地组织知识竞赛。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类型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团体赛,层次可以是全体同学参加的,也可以是按好、中、差分别进行的。一般地说,竞赛会不利于差生,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鼓励。

  1. 人为赋予意义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给那些本来没有多少内在逻辑意义的知识,人为赋予用于提示、联想的意义,以便记住和回忆这些知识。

  1. 数字法。数字法的特征是利用数字的自然特征给历史知识赋予意义。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利用数的序列来提示历史知识,例如:用“一二三四五”来提示隋朝大运河的情况,即一个中心、两千公里、三个城市、四个分段、五大水系;一种是利用年代的数字特征归类记忆,如首尾数字相同,中间夹着别的数字;后两位数重复前两位数;首位是 1,后 3 位数字相同等等。

  2. 谐音法。谐音法的特点是根据所记内容的音节,配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句,以便唤起回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给年代配谐音,如:“一桶老酒”(1069)、“一把萝卜”(1868)、“伊爸吃酒”(1879)、“哆来咪发”(1234)等等。一种是给一定的内容配谐音,如:以“曹丕喂洛羊, 一天二两饼”来谐曹丕、魏、洛阳,220 年;以“刘备守成都,吃了二两药” 来谐刘备、蜀、成都,221 年;以“孙权无建业,白喝二两酒”来谐孙权、吴、建业,229 年等。

历史知识学习方法的学习和选用,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本身的学习更为重要,但在选用或教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帮助学生记忆或保持的方法应当在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进行。

第二,从有意义学习的角度看,前四种类型是最值得提倡的,第五种类型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不宜多用。

第三,这些类型的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但使用的程度应取决于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第四,不同类型的方法都有自己所适应的特定内容和教学条件。选择方

法时,应加以充分考虑,扬长避短,有所变化,切忌生搬硬套、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