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制度

卢梭还写过一篇同样受到好评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但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尽管其中的每个观点都能引起争议。

邪恶的制度 - 图1 卢梭反社会制度的观点不受天主教会欢迎。

在论文中,卢梭解释“人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只是社会制度使人变坏”。该观点肯定不能指望得到具有无上权力的教会认可,教会里的人都是信仰天主教和新教的(这也注定他不会得到认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他像托马斯·霍布斯一样运用理想的“自然状态”来提出“自然法”,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己的秩序。卢梭也提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健康、智力、力量等因素才变得不同,其观点依然和霍布斯一样。那么,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中表现不一样呢?

答案是:

“生活极度不公,一些人过于懒惰,另一些人又过度劳累。安逸会刺激我们的感官,满足我们的欲望。富人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会由于消化不良而产生炎症及其他难受的症状;而穷人经常吃糟糕的食物,一旦有机会遇到大餐就会忍不住暴饮暴食;多少夜晚,发生各种无节制的行为,过度传递激情、疲乏及枯竭的思想。每个阶层都忍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及焦虑,人类的灵魂受尽折磨……”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私有财产制度。简言之,正如卢梭所说,“第一个人圈了一块地,说‘这是我的’。在发现别人很容易相信后,这个人就成了真正的文明社会的创始人”。

马克思借鉴了卢梭的社会理念,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引用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邪恶的制度 - 图2 卢梭认为,所有社会问题,包括贫穷,都是私有制的产物。

还好,卢梭说,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拥有的资产,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而是由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自然人”的不朽灵魂——决定的。这真是思想上的哥白尼大革命!

在《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两本书中,卢梭提出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以一种平和而满足的感觉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卢梭带有讽刺性地描绘了富人提出的社会契约,其实只是通过假装关心穷人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邪恶的制度 - 图3 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富人们呼吁团结一致,保护弱者不受压迫,确保每个人的财产安全,创建适合所有人的公正、和平的制度。然而,穷人什么也没有,只有自由,而他们宁可不要,因为自由无法果腹。这似乎看起来很可笑,因为富人却可以从自由中得到很多东西。

卢梭认为,他的公民法相比一些哲学家认定的普遍社会契约,更令人信服。

卢梭的观点在一个世纪之后遭到尼采的斥责。在尼采1887年秋天的笔记中,满篇尽是他对废除奴隶制和应该“平等”待人宣传的惋惜。尼采还提出了他对卢梭及其自然人观点的驳斥。他反驳说:“这是哲学的产生,而不是对贵族文化的憎恨。”

邪恶的制度 - 图4 卢梭经常去的威尼斯弗洛里安咖啡馆,这也是歌德、卡萨诺瓦、拜伦、普鲁斯特与狄更斯等人常去的地方,尽管他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在卢梭看来,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冲突,唯一的方法便是人们独立自主且有唯一的共同利益,确保所有“公民运动的核心”都是为提升共同利益而努力,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人民是高于一切的。

卢梭去世于1778年,与对手批评家伏尔泰死于同一年。有人说卢梭可能是自杀的,他确实是在极度孤独和悲伤中死去的。歌德很有洞见地评论:伏尔泰时代结束了,对于卢梭,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普遍意志”,这个卢梭使用的词,指的是每个人的愿望集合,指向共同利益。这与“共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共识只是反对个人自私的愿望和需要。

邪恶的制度 - 图5 法国巴黎先贤祠中的卢梭纪念碑

卢梭对普遍意志的本质描述是“每个个体将个人意愿放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形成的我们共同容纳的共同意愿,我们接收每个成员就像接收整体的一部分”。

卢梭的社会契约观点还包含义务因素,这就是“残存的那条锁链”。人民有责任服从“普遍意志”,即最高统治者。然而,在卢梭的社会观中,最高统治者并不是指个人或团体,而是所有人共同采纳的观点。

卢梭建议人们放弃消极的个性自由,不应该被欲望驱使随波逐流;应该追求更加积极的自由,并通过选择跟随普遍意志来获得。

邪恶的制度 - 图6 卢梭主张个人选择应该遵从大众意愿,而非个人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