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三律的麻烦

“矛盾律”这个原则被发明出来似乎很奇怪,这可以解释为,在巴门尼德之前,人们自然的思考方式是,一切东西都有点既是又不是的特点。

思维三律的死板逻辑原则将一个新权威下的新世界强加给人类。

在此之前,常识性假设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

思维三律的麻烦 - 图1 伊曼努尔·康德质疑“思维三律”的基础。

“冷的东西会变热,热的东西会变冷;湿的东西会变干,干的东西会变湿。”

1763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定律给哲学家们带来了麻烦,促使伊曼努尔·康德出版了《把负数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这篇论文尝试找出源于纯逻辑的抽象形而上学理论中的内在矛盾。康德指出,事实上,某些东西可以既是A,又不是A——既是苹果,又不是苹果。

例如,一个物体可以既运动,又没有运动,因为这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火车上的咖啡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坐在火车上,那么这杯咖啡(很幸运)“没有运动”。但是,对于看着火车高速驶过的人来说,咖啡当然是运动的。

思维三律的麻烦 - 图2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黑格尔的真正现实

19世纪,政治哲学家格奥尔格·W.黑格尔非常支持强大的统治者,但认为哲学回到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上更好,也就是改变(特别是矛盾和冲突)才是“真实的”,而“思维三律”说的静态不变的世界是虚假的,有误导性。

此外,黑格尔还说“同一律”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说“A=A”这个事实不过就是赘述而已,没有什么意义,几乎没有告诉我们关于那个事物同一性的信息。

事物真正获得同一性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差异性,也就是看一个事物不是什么。在这方面,毕达哥拉斯已经说得很好了。


[1] 柏拉图在《蒂迈欧》中提到的四种基本元素是水、土、火、气。本书脚注均为译者所加。

[2] 柏拉图将理想国的公民分为三个阶层:治国者、卫国者和劳动者。

[3] Academy,旧译作“学园”,即“柏拉图学园”。拉斐尔壁画《雅典学院》即以此为背景。

[4] 柏拉图在《美诺》中描述了苏格拉底引导奴隶小孩思考正方形面积如何扩大两倍的问题,也就是在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下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

[5] 此处意思是:“非是者”是“是者”,这种说法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