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圣贤中的杰出者,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敬业的教师。据说,孔子总共有三千多门徒,其中七十二人具有影响力。
谦虚是一种美德,孔子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没有任何发明创造的文化传播者。事实上,他最强调的是向长辈和贤人学习——他理解并吸收了古代圣贤的思想。
孔子的学说在《论语》一书中被保留下来,这是后来中国教育、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的理论基础。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相比。
儒家智慧被简化为格言;然而,从西方角度来看,这些简化的格言扭曲了儒家思想。
在简化过程中,文字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丢失了。因此,儒家思想的精华对西方哲学来说难以理解。孔子的道德观和社会观主要围绕习俗和仪式展开,这些习俗和仪式是人类共有的。孔子时代的礼仪制度起源于西周(前1046—前771),持续了三百多年。孔子担心,随着时间推移,周朝君主的权力减弱,而诸侯的权力增强。孔子将颠覆传统视为导致社会灾难的原因。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认为真正的智慧不能被视为一种肤浅的表面现象。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展出《论语》一书。就像音乐不仅包括敲鼓和敲钟一样,孔子认为,礼乐(礼仪和音乐)源于精神状态,并且创造出一种精神状态。人们在仪式中表现出虔诚的心态,在音乐中表现出幸福与和谐。
周武王礼仪会滋养并增强人的美好品质,这也是西方哲学家耳熟能详的“美德伦理学”的观点,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由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