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战”
一直以来,哲学和神学都是两个对立的派系。在书店里浏览介绍哲学的内容,你会发现“上帝是种错觉”和“反对×……”(×是指典型的基于信念的信仰)这种长篇大论,而这类文字的作者都认为哲学要参与反对非理性主义的正义之战。
在我工作过的一些大学里,虽然哲学系和神学系常常紧挨着,但两边的教师往往互不言语,同时在私下和公开场合强烈指责对方的错误。
伯特兰·罗素曾经评价哲学是“处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无人地带,受到双方夹击”,而今天被夹击的是神学,并在交火中渐渐变得衰弱。然而,从奥古斯丁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千年来,情况完全不同。那个时候,伟大的思想家都一心一意创建和完善基督教教义,教义就是最高的、最纯粹的哲学。
现代哲学和神学总是不能达成一致观点。为人类精神生活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大多数是教士,只有极少数例外。
“14世纪以前,实际上,教会一直垄断着哲学,哲学作品都是站在教会的立场上。”
——伯特兰·罗素
《西方哲学史》(1946)
这些思想家大多活跃于教会。教会是当时重要的社会机构,修道院里保存着伟大的作品,类似研究型大学。教会也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力量,在当时对普通人生活的控制远远超过任何地区性机构,更不用说高高在上的国家机构了。
中世纪是许多国家(地区)的政府在遭受入侵后崩溃的时代——来自北方的维京人,来自东方的“野蛮人”,还有来自南方的摩尔人——席卷了曾经辉煌的欧洲城市。
哲学和神学的冲突——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左)和14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里夫。通过宗教学者,哲学故事才得以在那个时代流传,人们尊崇古代哲学家,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他们的观点当成《圣经》和《古兰经》一样。
在这个时期,先是有奥古斯丁倡导推翻柏拉图运动;后来,托马斯·阿奎那支持的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则越来越凸显。稍后,我们会看到更多关于这两位的信息,但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维京人这样的掠夺者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浩劫。以雅典学院为代表,繁荣的欧洲文化已经被罗马人广为传播,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北至英国和大西洋,南至北非和中东(当时称为美索不达米亚)。
但是,公元410年8月24日,好日子到头了,“野蛮人”就在这一天入侵罗马。
罗马城的陷落让整个罗马世界惶恐不安,圣杰罗姆写道:“在这个城市里,整个世界都灭亡了。”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时代。
约1490年的意大利罗马景观在此后一千年间,哲学退出了城镇和都市,因为那里不再有安全的基础;城镇和都市转而在宗教保护和引导下发展。当然,现实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