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第一版问世的时候,恰巧也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时候。该书标价1英镑16先令,在当时可谓天价,却在6个月内销售一空。

《国富论》 - 图1 亚当·斯密探讨了自我利益的概念。

亚当·斯密的出版商威廉·斯塔赫恩刚刚出版了另一本畅销书——由爱德华·吉本创作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他一度担心,对于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读者来说,《国富论》可能显得过于技术性。但是,吉本意识到亚当·斯密的分析和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力量。“它就在那里,”他写道,“用最清晰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思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尽管有《国富论》作为标题,全书内容却不只是关于经济,而是提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社会愿景。根据书中描述,经济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副产品,但却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亚当·斯密不仅关心金钱,而且关心正义和公平。如果他的发现今天被不同性格的人采纳,那也不是他的过错。

亚当·斯密是一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激进的哲学家。

柏拉图、约翰·洛克,这些早期哲学家,认为社会需要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或者至少(如霍布斯所言)抑制私欲。亚当·斯密也坚定认同这一点。

这正如,并不是出于屠夫或面包师的善意,我们才可以期待自己的晚餐,而是出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清醒认识。

《国富论》 - 图2

非计划性的社会效益法则是通过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发展而来的:

“……每个人必须努力使社会的年收益尽量最大化。

“实际上,他既不打算促进公众意图的实现,也不知道他促进了什么……

“他只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其他许多情况下一样,他由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推动实现一个不属于自己意图的结果。”

《国富论》 - 图3 卡尔·马克思与亚当·斯密在人性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动机本质上是实际的,是由对热量和食物的生理需求指导的。而亚当·斯密则认为,人类动机本质上是心理层面的,甚至是道德层面的。

《国富论》 - 图4

“……主要是出于对人类情感的关心,我们追求财富和避免贫穷。世界上所有的辛苦和忙碌为了什么目的?贪婪和野心的终点在哪里?我们对财富、权力和优越地位的追求终点在哪里?

“被观察,被注意,被同情,自满和赞许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所有好处。

“我们感兴趣的是虚荣心,而不是安逸或享乐。”

——《道德情操论》

受玉米价格变化的影响(研究也影响了马克思),亚当·斯密调查了人类的价值观,从父母、教师、同学和社会的影响中看到了道德行为。良心就像一种“公正的旁观者”,监视和评判着我们。

当弗洛伊德用“无意识”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时候,亚当·斯密让他所说的公正的旁观者,类似弗洛伊德的“超我”,坚定地带领我们走向光明。

《国富论》 - 图5 亚当·斯密认为,合作对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即便人们并不打算这么做。

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由四个因素决定:个人素质、年龄、财富和出身。第一个是可以讨论的,所以年龄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亚当·斯密指出,财富是令人惊讶的尊敬之源。富人因为自身财富而受到尊敬,而穷人会失去这两方面。

《国富论》 - 图6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发现,巨额财富和极度贫穷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同时存在。

亚当·斯密意识到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并谴责那是“人类生活紊乱的一半”的根源。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写到,如果我们能像其他人认识自己那样看待自己,“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我们将无法忍受这种景象。

要判断自己的行为,你必须——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将两者分开,其中一种是另一种行为的旁观者。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欲望,不仅要得到认可,而且要有一种应该被认可的愿望。

——《道德情操论》

但是,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解释,人们既是作家,也是自己戏剧的演员——甚至是哲学家。马克思在《科尔尼斯时报》的一篇社论中解释,这些“不会像蘑菇一样从地下冒出来”,但同样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产物,其最微妙、最有价值和无形的源泉汇入了哲学思想”。

《国富论》 - 图7 即使双胞胎也不能像其他人看着他们那样看到自己,按照亚当·斯密说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