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性思维
与牛顿和洛克那种在数学上整洁的、可预测的世界观不同,贝克莱提出了一种“激进的非物质主义”。在这种世界观里,世界不再具有客观真实性。
相反,世界与碰巧在观察这个世界的人开始有了错综复杂的联系。拉丁语“Esse est percipi”,意思是“存在即被感知”。
一家公司生产的贝克莱神药“焦油水”,用于治疗咳嗽和感冒,其成分包括酒精、吗啡、酒石酸和氯仿。然而,贝克莱的理论与那个时代脱节了。当时,人们对他的神药“焦油水”和在新世界(指北美洲)建立“印第安人大学”的计划更感兴趣,而不太在意他的哲学思想。贝克莱以前曾为其伦敦住所附近的孤儿建立了一所孤儿院和学校,建立“百慕大学院”的想法甚至在英国议会讨论,并获得了皇室批准。
因此,轮到大卫·休谟扛起重担,解决洛克提出并受到贝克莱挑战的问题。休谟最初像洛克一样走的是感官和经验道路,但最终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洛克诉诸常识的问题上,休谟发现经验并不是知识的合格引路人,认为唯一理性的做法就是摈弃经验提供的一切信息。休谟以其特有的风格写道,在生命的所有事件中,我们都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
“我们相信火使人温暖,或者水使人清爽,那是因为,如果不这样想就会很痛苦。如果我们是哲学家,就不能这样。我们应该基于怀疑的原则来运用自己的头脑,而且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倾向于这样做。如果人类的某种偏好是与活跃的理性融合而成的,则应该认可这种偏好。如果没有活跃的理性参与,则不能允许这种偏好以任何名义来操纵我们。”
休谟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事实上,真正的理性什么都不会相信。
在洛克理论的基础上,休谟进一步提出这种观点:人类知识在本质上是由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来的,观念本身则根植于感官印象。所有不根植于感官印象的思想观念都被摈弃,休谟认为它们毫无意义。
苏格兰爱丁堡的大卫·休谟雕像 大卫·休谟《人性论》扉页“因此,当我厌倦娱乐和别人的陪伴,当我在房间里沉迷于遐想之中,或者当我独自在河边散步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我的意识聚集在一起,而且自然地倾向于将我的观点带入那些在阅读和交谈过程中遇到过的很多具有争议性的主题中去。
“我无法压抑自己的好奇心,想去了解道德善恶的原则,去研究政府的性质和基础,去探究是什么造成了那些驱使并控制我的激情和倾向。我不愿意认为自己在不知道遵循什么原则的情况下,就喜欢某个物体,不喜欢另一个,就称某个东西美丽,称另一个东西丑陋,就判断什么是真理或谬误,什么是理性或愚蠢。
“我担心知识领域,在所有这些细节方面,这个领域处于可悲的无知之中。我觉得自己想要为如何教育人类做出贡献,并凭借我的发现获得美名。这些情绪在我目前的性情中自然地涌现出来。如果想要消除这些情绪,试图将自己投入其他事业或消遣中去,我觉得自己会失去所有快乐。这就是我的哲学思想的起源。”
——《人性论》(结语部分)
这样,很多概念就可以直接被抛弃了:上帝(或其他的神)、人类的灵魂,甚至心理上的内在自我,还有许多我们用来构造世界,却无法从世界内部找到解释的关键概念,例如因果关系、“过去的规则也适用于未来”的假设,以及“从有限证据得出结论”的原则等。
“如果手中拿着一本书,如一本神学或者形而上学的书,我们问:书里有没有关于数或量的抽象推理内容?没有。有没有关于事实和存在的实验推理内容?没有。那么,就把这本书烧掉吧,因为书中只有诡辩和错觉。”
——《人类理解研究》
休谟也不接受“人类和动物有重大差异”这个观点,他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能力非常相似,并会使用类似方法解决问题,而人类的语言能力更强。休谟认为,许多让我们安心的日常概念只不过是出于懒惰的惯性而已。他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人们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显然,这种想法有稳定的基础,源于对过去经历的观察,但(从逻辑上讲)只参照过去的情况根本无法证明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会升起”这种信念其实没有理性基础,但我们就是相信!
大卫·休谟的家乡苏格兰爱丁堡黄昏时分的景象 休谟认为,人们相信太阳明天仍然会升起是由于习惯,而非活跃的理性。事实上,基于过去的经验去推测未来,是因为假设未来会跟过去相似。然而,这种相似根本无法确定必然存在的事物。许多其他假设也是基于习惯而非理性,而且,最终所有关于事实的假设都基于概然性。如果两件事多次一起发生,我们就会在这两件事之间建立心理联系——这是应对世界的一种实用方法,而不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