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视差

伽利略当然很了解布鲁诺的遭遇,如果感到害怕,他就会隐藏得很好。相反,1632年,他又写了一本诙谐幽默的新书来讽刺教皇。正是这本书,让已经垂暮的伽利略再次出现在可怕的罗马宗教裁判所面前。

恒星视差 - 图1

教廷的这次判决多了一些同情心。伽利略被判处“放弃”自己的理论,再也不能就这个话题发表意见,并被迫在佛罗伦萨附近一座舒适的乡间小屋里度过余生。

伽利略的著作被列入禁书名单,并且一禁就是好几个世纪,这就是政治和宗教对科学的荒谬干涉。

反对太阳是宇宙中心的一个常见论点是,就像古希腊人讨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时候已经分析过的那样,如果地球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话,那就应该可以在天空中观测到所谓“恒星视差”现象——由于地球位置变化而导致恒星相对位置的细小变化。

这就意味着,如果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那么从地球上应该能观测到其他恒星的位置变化:先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一端开始观测,等六个月后地球公转到另一端时再次观测,应该就可以观测到恒星位置的变化。

视差效应

“视差效应”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复杂。例如:你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注意一下树挡住了什么东西。然后,你去房间同侧的另一个窗口,看看那棵树是否还挡住同样的事物。树肯定不会遮挡完全一样的东西。或者,你把手放在眼前,两只眼睛交替眨眼。从两个不同的窗口向外看,就相当于在地球绕太阳“假想”轨道的两端观察遥远的恒星。

更重要的是,如果哥白尼的理论正确,这些“窗口”之间的距离就是巨大的!

然而,无论多么努力观察,天文学家都看不到恒星之间位置的任何变化。恒星看上去确实像牢牢固定在宇宙这个水晶球上。直到300年后的1838年,人类才第一次成功观测到确定的视差效应。

对视差效应的理解与对透视法的理解密切相关。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项伟大创新,在拉斐尔和达·芬奇等艺术家的杰作中都有体现。

恒星视差 - 图2 视差效应需要通过透视法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