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物质

那种物质 - 图1 斯宾诺莎的工作使他变成了一个几乎被遗弃的人。

斯宾诺莎的真实故事又是怎样的呢?这位荷兰哲学家原本是犹太人,因为“不光彩的”哲学理论而被驱逐出教派。他与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的抱负和风格有些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斯宾诺莎认为宇宙只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他在著作中提出:“只有一种物质,我们可以设想,那种物质要么是自然,要么是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宾诺莎将同时代人的不同方法结合了起来。斯宾诺莎希望以此来弥合笛卡儿在意识和物质之间制造出的界限。

斯宾诺莎一生中只出版过两本书。第一本是《笛卡儿哲学原理》,前言轻快地跟着笛卡儿的核心思想行进,后面依次否定他的每个观点。斯宾诺莎并不认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即所谓意识和物质,也不认为人类有“自由意志”,不认为有什么东西人类无法理解。

不过,读这本书的人并不多,斯宾诺莎的名声更多是建立在《神学政治论》上。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像是虔诚的宗教作品,作者非常担心自己被指控为异端,甚至伪造书本细节,以进行匿名。

《神学政治论》中有许多创新,其中一点是把《圣经》视为人类创造的文本,可以对其怀疑,并解构进行分析。事实上,这本书确实立刻引起了争议。当斯宾诺莎被“揭露”是该书作者时,受到了很多人的唾骂。

在斯宾诺莎去世后,他的朋友计划出版他的其他作品,将作者写成“BDS”,用来掩盖作者的真实身份。因此,西方哲学的基础“现代”文本之一,斯宾诺莎的“杰作”《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通常简称《伦理学》)必须以匿名方式出版。

就像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一样,《伦理学》从根本上讲,也是想为信仰上帝提供逻辑基础。你可能认为宗教权威会喜欢这种策略,恰恰相反,他们对此深恶痛绝。

那种物质 - 图2 位于荷兰海牙的17世纪新教堂——斯宾诺莎葬在这里的花园中。 那种物质 - 图3 斯宾诺莎对上帝和天堂的看法在当时非常具有争议。

斯宾诺莎笔下的上帝被剥夺了许多属性(如没有愿望、想法或偏好),以至于当时有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换了名称的无神论,这又进一步证实了同胞对他的最糟糕的评价。

这些糟糕评价到底是什么,似乎没有人知道,而斯宾诺莎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

把他革出教门的官方判决,或者叫“cherem”(本意是希伯来语“上帝憎恶之人和物”),提到了“邪恶的观点和行动”“可恶的异端”和“骇人听闻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行为记录在案,哲学家们一直在猜测是什么引发了这种敌意。

那种物质 - 图4 斯宾诺莎被逐出犹太教会堂。

有一种说法是,斯宾诺莎在阿姆斯特丹得罪了犹太人群体,因为他重新引发了人死后灵魂会如何的争论。当地人以前也争论过这个问题,后来请威尼斯犹太社团做出裁决,才好不容易得以安宁。

对基督徒来说,每个活着的人死后会将自己的美德和罪恶带到天国之门,由圣彼得来判决这个灵魂会怎样。

那种物质 - 图5 过去的大洪水和未来的晚餐吃什么一样,不值得担忧。

没什么值得担忧

斯宾诺莎有一个逻辑上无可挑剔的论点:担忧未来的问题(如晚餐没有任何食物可吃)多过担忧过去的不幸(如诺亚时期的大洪水),这是没有理性的。

这怎么可能在逻辑上没有瑕疵呢?原因是,在斯宾诺莎看来,一切早已注定。

你以为可以采取某些行动来避免今晚饥饿。事实上,如果注定吃不上晚饭,你就一定没有晚饭吃。同样,对于历史上的大洪水,你什么都改变不了,不管你认为当时的人们多么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