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的追求
在关于美貌、秩序、和谐和设计的质询中(1725),弗朗西斯·哈奇森(1694—1746)认为,承认一个物体是美丽的,是将其特殊的美学品质与事实或经验的属性区分开来的问题。一个物体的美丽,在于它以某种特定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能力。
亚瑟·叔本华不同类型的艺术(流派)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反应,如戏剧中的喜剧、音乐中的异国特色等。这表明人的情感或审美反应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还取决于观察者关注的内容。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要想感受美,就需要认识到“每个事物都有独特的美,不仅是所有有机物,在个体的统一中表达自己,所有无机的、无形的,甚至用机器制成的东西都很美”。但是,叔本华认为,在普通的事物中包含所有特别的例子:“在这样的沉思中,特定事物立刻变成了物种概念,而感知的个体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主体。”同样,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1819—1900)将精神核心与所有美的事物区分开来。
美和逻辑
普鲁士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讨论了美,认为美取决于外表,在于形式和设计。康德认为,在视觉艺术中,美不是颜色,而是由颜色组成的图案;在音乐中,美是声音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色或音调的关系。
这样的艺术观在19世纪具有很大的影响,而20世纪的艺术作品更关注事物本身,以及对艺术和美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大卫·休谟曾经被认为是价值判断的骗子,他甚至认为美从情感中产生。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非常不同的方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逻辑和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