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的标题(Cracking Philosophy)有一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或许会使一些读者感到不安。“破裂”既指“开裂”的原因,也指破坏、损毁的过程。我们是要用锤子击碎哲学优雅的外表,还是缜密计划,像专业盗贼那样小心翼翼地旋转哲学这个保险箱的密码锁?在哲学“破裂”之后,我们最终得到的会是像坚果一样的果实,还是一些珍贵的珠宝呢?

毫无疑问,答案当然是后者。尽管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甚至打破一些关于哲学“是什么”,以及几个世纪以来哲学是什么样子的传统认知。请准备摒弃你的固有观念吧!对于哲学在生活中的实践,人们基本上墨守成规,如果想了解哲学领域重大命题的主要内容,这本书正是你需要的,因为无论怎样,我们最终会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本书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的,但时间并没有给哲学发展带来束缚。例如,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关于运动的一系列哲学悖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者产生的时代不同,但将它们进行对比,似乎对我们很有帮助。在本书中,你会发现,这些相关论述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章节里。这么做的好处是,每章都是独立的,任何部分在单独阅读时,也能读出味道,读出深意来。这样做唯一的缺点,便是某位哲学家的观点并非都是集中在一起的,很可能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后面的索引部分将这些材料重新组合起来)。

前言 - 图1 1947年的爱因斯坦

了解这一点,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启一次“品味哲学”的轻松愉快的旅行吧,这本书将是你此行的向导。旅途首先从“神秘和令人惊奇的事”开始,但你绝对不会吃惊。第一章介绍了本书的重要命题,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和巴门尼德的著作开始。实际上,正是这些大师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柏拉图,为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石。柏拉图追随巴门尼德的“真理之路”,试图通过永恒的 “真、善、美”来改变哲学。柏拉图受这些观点启发,提出“天体形态”理论,而天体或许是哲学中最神秘的实体。柏拉图为变动不居的宇宙创造了形态和秩序。

第一章也从西方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都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见解,当然各持己见,并未达成一致。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也是如此,虽然他们被认为是师生关系。

第二章讲哲学的“黄金时代”,着重讲了柏拉图的重要著作。柏拉图是哲学“黄金时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为后来的哲学辩论打下了基础。然而,柏拉图并不是那些概念的创始人。他代表了前辈的思辨成果,特别是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能从传统历史范畴来解答,应该从更加国际化的视角来回答。毕达哥拉斯游历甚广,他从东方和埃及,还有波斯学者那里吸收了许多观点。

第三章探讨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近来,二者经常产生矛盾——与其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倒不如说是势不两立的两个派系。然而,这两个激烈对抗的派系却有着隐秘的很强的共生关系。在哲学方面,居斯塔夫·福楼拜曾经说过,“少许科学就可以使民众远离宗教,而大量科学就会让人们回到宗教”。

西方哲学通常沉迷于同死亡相关的话题,这与其说是受基督教的影响,不如说是受更古老的神秘主义的影响。在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中,《申辩》一篇描述了漫长的死亡场面,这是苏格拉底面对“腐蚀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信上帝”的指控时,为自己进行的辩护。

宿命论和预言一直是中世纪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另一种审视哲学伦理的方法,就是对“恶”的研究。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是两位圣徒学者——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将其所有个人失败的重要细节进行了令人惊讶的生动描述,记录在《忏悔录》中。多亏奥古斯丁,我们才对“罪恶”有了些许认识——这一观点使新生儿也或多或少被认为带有“恶”。

托马斯·阿奎那是极负盛名的教会法典编纂者,负责裁决日常的实际问题,也负责在重大问题上表明立场,进行决策。他会决定“何时发动战争是正义的”,也会认定“圣人的名字是否真的写在天堂卷宗上”这样的事。从历史上看,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影响是其哲学主张:争论不应该建立在宗教信条上,而应该建立在因果关系上。这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进步,并为哲学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些将在第四章到第六章做出详尽阐释。

这就是哲学的开始。哲学发展到今天,有了多种学科,在大学校园里被传授,被人们所熟知。自从笛卡儿开始(尽管他对中世纪的思想家做出了呼应),哲学家们开始对论点和思想进行理性分析。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哲学不仅是科学的奴仆,还是整个社会的奴仆。上流社会更多关注黑格尔、马克思和亚当·斯密著作中的观点。我们将在第七章“资本主义和理性的人”中详细进行阐述。

第八章“岔路口”将带领大家简要了解苦闷的叔本华、古怪的卢梭和诙谐的克尔凯郭尔在精神层面的观点。

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认为语言能够(并且应该)更加逻辑化,第九章“语言、真理和逻辑”,从另一个视角呈现出哲学极度枯燥乏味和抽象的一面。在这里,莱布尼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开了个好头,这是审视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最佳时期,毕竟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撰写了关于哲学逻辑的著作,同时提出了语言方面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

前言 - 图2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

最后一章将介绍社会科学领域目前流行的一些哲学争论。从托马斯·库恩的观点来看,科学开始是通过范式转移而得出理论,这些理论涉及诸多意想不到的方法,而语言和文字可以捕获其要义。最终,我们在对神经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寻找“人类如何思考”的答案,这让我们想起了16世纪的猜想:我们每个人不过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