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仪社会

孔子非常尊崇婚礼和葬礼之类传统仪式,将之视为道德社会的基石。他坚持认为,仪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人们不再举行仪式,或在仪式中不够虔诚,所以才会导致问题出现。

孔子的礼仪社会 - 图1 孔子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动机,任何人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

对孔子来说,仪式的重要性取决于举行仪式的人的态度。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有自信,以正确的、恰当的理由行事,并以正确的心态坚持下去。

例如,在进行哀悼时,要真正感受到对亡灵的尊敬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被问到传统仪式的根本时,孔子这样回答追随者: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对于葬礼,与其办得周全,不如内心深深地感到悲伤。”(《论语·八佾》:“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种对人们真实信仰和动机的关注,实际上是相当具有民主特色的——与当时的法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法家学说主张用严厉的刑罚使群众服从。

孔子表示:

“政府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规范,民众会避免做出不当行为,但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用礼制来规范,民众会有廉耻心,遵守规矩。”(《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的礼仪社会 - 图2 中国台北市的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