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澳军与美军的矛盾

1943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德日意轴心集团已显露败亡的征兆。恰恰在这一关键时刻,澳美联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矛盾与斗争,这主要是澳军布莱梅将军同美军麦克阿瑟将军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而这一矛盾又影响澳军官兵同美军官兵的关系。

布莱梅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都是野心勃勃和争强斗胜的军人,他们都意志坚强和才能超众,但两人经常各持己见,相互摩擦。托马斯·布莱梅 1884 年生于新南威尔士瓦加瓦加,出身农民家庭,7 岁开始劳动,后一度充任教师,1906 年参加澳军,1911 年在印度奎塔参谋学院任军官,后调往英国在战时内阁工作。一战爆发后,在澳军第一军团工作,参加过的黎波里和法国多次战役,晋升为准将,是莫纳什将军的左右手,任澳军团参谋长。1925—1936 年任维多利亚警察局局长,1935 年被封为爵士。二战爆发后被任命为第一个派往中东的澳大利亚师团的司令官,指挥澳军参加北非和希腊的战役。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布莱梅任澳军总司令兼盟军西南太平洋地区地面部队司令。1950 年晋升为陆军元帅。

布莱梅对麦克阿瑟来说是部下,可是布莱梅在战略战术的一些决策上很少听从上司的命令。当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部筹建时,马歇尔将军命令麦克阿瑟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司令部,澳美军都要在这个由他主持的司令部里工作。布莱梅在开始时还竭诚同麦克阿瑟合作,但麦克阿瑟自以为自己是大国的将军,又是最高司令,常常忽视布莱梅的意见,那怕是正确的意见, 而麦克阿瑟周围的美国军官多系麦克阿瑟的亲信,这必然也难于贯彻布莱梅的意见,矛盾和磨擦就从这里开始了。

最初时,澳军在这一战区陆军数量超过了美军的数量,而布莱梅又是盟国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陆军司令。司令部建立的头几个月,美军无仗可打,而澳军却在巴布亚与日军浴血奋战,阻止了日军南攻的势头。但后来美军陆续调来,数量上远远超过了澳军,一旦美军超过澳军一定数量时,磨擦也就开始了,而磨擦一旦开始,布莱梅的盟国地面部队司令部便成虚设了。麦克阿瑟要建立一支由他指挥的特殊部队,而这支部队不仅不许布莱梅过问,就是连柯亭政府也不得过问。更有甚者,麦克阿瑟作为盟军最高司令擅自决定布莱梅指挥的澳军和他指挥的美军的军事部署,不和布莱梅商量。且还经常把一些难打而又不引人注目的硬仗专断地交给澳军去攻打,如派澳军去新几内亚和印尼攻打日军,因那里潮湿,炎热,多系丛林战;相反,却派美军去攻打能占领一些岛屿的仗。澳美司令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乃是小国与大国反控制与控制斗争在军事上的反映。澳美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存在于整个战争的始终。

美澳军事领导人的这种紧张关系必然影响到各级军官和士兵,因此,美

军士兵和澳军士兵之间多次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等事件,例如,1942 年11 月在布里斯班一个晚上竟发生类似事件达 20 起之多,其中最严重的也是最大的一次事件也是在布里斯班发生的。11 月 26 日,大约有三、四千澳大利亚士兵,其中大部分是休假的士兵,包围了美军“PX 仓库”①和驻守军人, 从而发生了冲突。在冲突中,澳军一士兵被开枪打死,另约有 20 人受伤;美军死伤多人,且全系宪兵。这次冲突被称之为“布里斯班战斗”。澳政府从抗日大局着眼谨慎处理这一事件,并根据战时新闻检查法禁止报道此事,但夸大其词的流言在澳美军中流传,造成两国军队彼此不和,甚至仇视。但两军联合抗日方针都未发生动摇,故澳美军事联盟关系一直维持到战争的胜利。

在西南太平洋战区正是靠着澳美联盟才打垮日军的。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期间占领了太平洋西部的所有岛屿、西南太平洋的大部分岛屿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第二步的战略目的是进一步向南扩展到澳洲大陆及其东面的岛屿,向东扩展到夏威夷。当没有澳美联盟时,日本轻易地实现了第一步;有了这个联盟,它在实现第二步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珊瑚战役、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都是澳美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上述三大战役的重要意义在于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日军西南太平洋司令部接到了要它采取守势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