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澳中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澳关系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40—50 年代。最早是中国南方沿海人民远渡重洋去澳大利亚,从此开始了中澳关系。这种关系经过一百五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历史演变,最终得以保持下来,发展成今天的友好关系。
19 世纪中叶,在“淘金热”推动下,广东一带的华人漂洋过海进入澳洲
大陆。据史料记载,第一批去澳的中国人是 1848 年,约 100 余人,均系广东
人,被召募到澳充当劳工,签订五年合同,合同规定年工资 6 英镑,期满可留可归。1851 年墨尔本附近发现金矿,极需劳工开采。当时中国南方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沿海一带人民纷纷出洋,是中国海外移民高潮时,其中一部分华人南去澳洲。
来澳的华人以勤劳忠厚著称,为开发这块南方大陆做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带进了澳大利亚,为后来形成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高度文明做出了贡献。
此后,华人陆续到来最多时达 3.8 万人。当时,华人最多的是本地戈城, 在墨尔本以北,本地戈因蕴藏丰富金矿而出名,华人称之为“大金山”,并
把淘金砂的河称做“金沙江”。
华人的到来引起种族主义者的不满,1857 年爆发了第一次反对华人事件,发生在勃克兰河地区,华人伤亡很多。1861 年在新南威尔士再度发生排华事件。欧洲籍移民叫嚷“驱逐华工”。新南威尔士殖民地议会通过限制中国人入境议案。华人与白人间出现裂痕。遗憾的是歧视华人、排斥华人,甚至惨杀华人的事件此后屡屡发生,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排斥有色人种的“白澳政策”。
1880 年在悉尼召开了澳大利亚殖民地会议。新南威尔士殖民区总理亨利·帕克斯担任会议主席。他在会上提出各殖民区一致行动遏止华人的动议。除南澳大利亚和西澳大利亚代表持异议外,其他殖民区代表竟然通过了限制华人入境的决议。
这个决议在澳大利亚历史上起了极为恶劣的作用,如 1888 年再度发生排华运动高潮。当时的清政府多次向英国提出抗议,英国只是敷衍而已。1901 年,澳大利亚取得了自治地位,并正式建立联邦。联邦政府的行动之一就是通过“入境移民限制法案”。这样就给予“白澳政策”以合法地位。此后澳大利亚举国上下为种族主义情绪所弥漫,反对有色人种,包括澳洲土著黑人的事件经常发生。
二战期间,随着澳大利亚有被日本进攻的可能,尤其国内多年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国内种族主义情绪日渐减弱。澳大利亚开始重视同亚洲盟国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于 1940 年派公使到中国当时临时首都重庆。从此中澳有了官方的外交关系。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党多次提出承认中国,但由于长期执政的自由党—乡村党拒绝工党的明智政策。但在贸易上和文化上有一定的往来。60 年代初,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仅次于日、英、美、新、占第五位。到 1970 年中国从澳进口贸易额达 1.26 亿
澳元。这时贸易主要是中国购买澳大利亚的小麦,占贸易总额的 94%,达 1.18
亿澳元。同年我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贸易额达 3208 万澳元,主要是纺织品、服装和针织品。
1951 年,澳大利亚建立了澳中协会,旨在发展澳中友好关系,对两国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起了推动作用。1971 年 4 月澳大利亚乒乓球队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中国运动员的热情欢迎。乒乓球代表团互访进一步增加了了解、加深了友谊。
1971 年 7 月,工党领袖惠特拉姆率工党代表团访华是当时世界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对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1972 年工党大选获胜, 惠特拉姆 12 月 19 日宣誓就任总理,22 日就宣布承认中国,互派大使,同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这是中澳关系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从此中澳两国政府和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经济、贸易诸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澳大利亚政府总理惠特拉姆于 1973 年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4 日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所到之处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1976 年,澳政府总理弗雷泽访华,使中澳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从 1972
—1977 年,中澳两国民间友好访问接连不断。
中澳关系友好发展是亚太地区进一步繁荣与稳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