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1850 年小麦播种面积状况表②
年代 |
播种面积(单位:英亩) |
---|---|
1835 年 |
82 198 |
1840 年 |
138 475 |
1845 年 |
75 286 |
1850 年 |
210 103 |
1850 年比 1835 年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 1.5 倍以上。一般说来,小麦播
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50%左右,如 1850 年,全澳耕地面积为 43 万多英亩,
而小麦播种面积在 21 万英亩上下。
小麦不但扩大了播种面积,而且总产量亦大幅度增多了。小麦产量一般每英亩 14 蒲式耳左右,并不算高,但由于播种面积扩大,因此总产量逐年增
多,到 1850 年高达 439160 蒲式耳,其中新南威尔士产量为 15.3 万蒲式耳,
塔斯马尼亚近 16.9 万蒲式耳,南澳大利亚为 6.5 万蒲式耳,菲利普为 52340 蒲式耳。
当时的农业,以塔斯马尼亚和新南威尔士最为发达。新南威尔士由于人口众多,产量虽高但不敷应用,需进口谷物。塔斯马尼亚却不然,它产量高, 人口又少,故有大批粮食出口,主要出口到新南威尔士,少量出口到英国。以发展速度言,南澳大利亚殖民区的农业发展最快,其小麦种植业在 1840
年才开始起步,是年小麦播种面积为 1059 英亩,五年之后的 1845 年却上升至 1.9 万英亩,1850 年高达 41807 英亩,换言之,1850 年的小麦播种面积是1840 年的近 40 倍,十年之内增长近 39 倍,其发展速度真可称得起超高速了。南澳大利亚发明家利德雷发明了小麦收割机,是促进该殖民区农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小麦不断发展的同时,烟草、棉花、干草、水果、蔬菜以及家禽业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到 1850 年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基本自给。
畜牧业和农业是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基础。它们的起飞必然促使加工业、矿产业、商业、银行业的出现与发展。
加工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这时出现的加工工业部门主要有酿酒、制鞋、蜡烛、制糖、玻璃、制桶、煤气、面粉、食品等加工工业部门。到 1848 年,全澳已有工业企业 479 家,仅面粉工厂就有 223 家。工业企业几乎都集中在各殖民区的首府,如悉尼就是那时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最大的企业是悉尼砂糖精炼公司,它是 1841 年建立的。1848 年, 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个炼铁厂,从而开始有了冶金工业。
那时澳大利亚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造船业,几乎所有的大港口都有造船厂。霍巴特是最著名的造船基地。造船业巨子彼得·迪格里夫斯基是 19
世纪 40 年代澳大利亚造船业的代表。他经营的造船厂在 1847 年建造了一艘
560 吨位的巨轮,在德文波特港下水。早在 30 年代,造船工人就开始制造蒸
汽轮船,第一艘蒸汽轮是在 1831 年由悉尼造船厂建造的。澳大利亚制造的帆船和汽轮在各殖民区沿海航行,有的甚至在国际海域航行。采矿业是后来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但它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是在流犯殖民地时期出现的。最早的采矿业是开采煤炭。19 世纪初年,澳大利亚殖民当局把重罪犯
② 资料来源 F.K.Crowley,ANewHistoryofAustralia,Adelaide,1974,P.104。
人派往纽卡斯尔去采煤,从而开始了采掘业。直到现在纽卡斯尔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采煤中心。其他矿产品的开采均开始于 40 年代。1841 年在阿得雷德附近首次发现银矿和铅矿,接着于 1842 年在卡庞达发现铜矿,1845 在布拉又发现铜矿,以上这些金属矿都是在南澳大利亚境内发现的。这些金属矿发现后,英国资本家迅速纷纷来投资,从而开始了澳大利亚金属矿的开采业。
对内对外商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营羊毛的专业公司相继建立,并控制了羊毛贸易。在这以前,羊毛销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殖民地的城镇拍卖羊毛,由商人或投机者将羊毛购去加工,然后外销;另一种是牧场主将所产羊毛托运到英国销售。羊毛公司建立后,大约 90%的羊毛由其购买包销,其余 10%的羊毛仍由牧场主自己设法运往英国销售。因此,羊毛经营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把羊毛运往英国,返程时则把英国工业品运回澳大利亚,澳英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无论购买羊毛或是销售英国工业品又必然促进澳大利亚贸易的发展,因此在 19 世纪 40 年代, 一个全澳性的商业网基本形成,这个商业网以悉尼、墨尔本、霍巴特、阿得雷德、佩思这些重要城市为中心。
在同英国进行外贸的同时,澳大利亚也开始同亚洲邻国进行规模不大的贸易。贸易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澳大利亚商人转卖英国工业品;第二项是进行双边初级产品的贸易。为了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英澳商人就曾在澳洲大陆北部港口开展了直接同亚洲南部诸国的贸易活动。
工农业、牧业和商业的起飞推动了澳大利亚金融业的起飞。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前就已有了金融机构——银行,新南威尔士银行就是当时著名的银
行。进入 30 年代后,由于经济的全面高涨,尤其羊毛业和国内外贸易的扩大
与发展,银行业亦兴隆起来。在 30 年代,仅新南威尔士就建立了三家大银行。1834 年建立悉尼商业银行,1835 年建立澳大利亚银行,1838 年又建立联合银行。这时塔斯马尼亚已有了几家银行。到 1840 年,全澳有大型银行 12 家, 在各地均设有分支机构,从而初步地形成了自己的银行系统。
由于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存款亦直线上升。1820 年存款额仅 2.7 万英镑, 1830 年上升至 7.5 万英镑,1840 年猛然上升到 124.7 万英镑,1850 年高达
240 万英镑,比 1830 年银行存款增多近 30 倍。这无疑是一次金融业的大跃进、大起飞。
货币伴随着金融业的跃进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制。1822 年,澳大利亚开始使用货币,即使用西班牙元,从而取代在澳存在几十年的由行政部门和军需部门因购买物资开出的钱贴子。不久,英国政府决定在澳大利亚殖民地用英国货币作为计算单位,从而英国货币开始在澳大利亚成为合法的流通手段。西班牙元作为流通手段的时期便结束了。这时进入澳大利亚的是英国的硬币,后来又使用钞票。
澳大利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下列几点:
第一,这次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改革和经济起飞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第二,在经济起飞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经济部门深深地扎下了根,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城乡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从而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社会结构。由于民族经济发展得不成熟,上述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还是幼稚的。
第三,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开始向单一经济形态演变, 如农牧业以养羊业和小麦种植业为主体。这是由殖民地地位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一时摆脱不了英属殖民地地位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经济上澳大利亚要长期依赖宗主国。这种状况必然使它在政治上也要依赖宗主国。
澳大利亚这次经济起飞对它后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从此,它由流犯殖民地社会进入了公民殖民地社会。
三、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
澳大利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济上最大成果有三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 二是民族经济获得全方位发展;三是自由移民超过了犯人移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由移民成为澳大利亚人口的主体。头两项已经专题论述过, 现在论述人口结构变化的问题。
人口变化首先表现在白人数量的迅猛增多上。1830 年澳大利亚白人人口为 7 万人,1840 年上升至 190400 人,1850 年增至 405356 人,1850 年白人人口比 1830 年增长 4.8 倍,其中新南威尔士 18.9 万人;菲利普港区为 7.6
万人;塔斯马尼亚 6.9 万人;南澳大利亚为 6.4 万人;西澳大利亚为 5000 人。关于各殖民区人口增长详细情况请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