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战前的澳英关系的演变
澳大利亚的外交和国防是受英国控制的。一般说来,在 1918 年以前,澳大利亚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都要经过英国来处理。但是,不应忽视,自建国以来,澳大利亚历届政府力图在外交上有自己的独立要求,而这种要求日益增强。因而,澳英关系自这时起有了一定的变化。
进入 20 世纪后,南太平洋的政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日本的崛起,德、法、美三列强积极插足南太平洋,相继占领一些岛屿。这些变化打破了太平洋原来的力量均势。迪金政府首先关注这些变化,因此违反惯例,他直接同有关国家谈判。例如,1904 年和 1905 年,迪金亲自同日本驻澳总领事就《限制移民入境法案》和有关日本国民申请进入澳大利亚等问题进行谈判。这是澳英关系在外交方面发生变化的开端。澳大利亚的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工党和澳籍爱尔兰人的反英情绪在促使澳大利亚取得某些外交权力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澳大利亚推行的“白澳政策”一向不为英国所赞成,英国殖民部多次对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施加压力令其放弃,但始终未使澳政府改弦更辙,只是在某些做法上有所变更。
澳大利亚在帝国内部的独立地位,或澳英关系的另一重要变化表现在英国宣布把新几内亚的行政权转交给它管理。1901 年 11 月,澳大利亚国会通过一项法案,法案主张联邦政府负起对世界落后殖民地的管理责任。1902 年3 月,英国宣布把新几内亚的行政管理权转交给澳大利亚。1906 年,新几内亚更名为巴布亚。澳大利亚在帝国中的地位因此而显著地提高了。
在任命巴布亚行政长官问题上,迪金受到来自工党极大压力。工党要求派本党工人问题专家、西澳大利亚参议员斯·斯密为驻巴布亚副总督。迪金表示异议,并于 1908 年 11 月委派胡伯特·墨累为副总督。迪金给他的工作指示是:“巴布亚是首先属于巴布亚人的。”联邦议会决定,每年提供两万英镑作为行政经费。
在新赫布里底群岛问题上,也反映了澳英关系的演变。该群岛位于新喀里多尼亚东北约 600—700 公里处。19 世纪 40 年代后,尤其是 60 年代后,昆士兰的黑人贩子在这里猎寻喀纳喀人,并将其运回昆士兰发展种植园经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传教士也到那里传教。澳大利亚勃恩斯·菲利浦公司在那里经营干椰子肉、檀香木及其他产品。与此同时,法国人也侵入该岛。出于军事战略和商业上的原因,澳大利亚非常害怕法国占领它,因此强烈要求英国去占领。例如,迪金作为维多利亚殖民区的代表在帝国会议上发言要求母国立即占领。英国当时忙于瓜分非洲而无暇顾及,于 1887 年,英法两国就新赫里底群岛达成协议,两国海军联合维持该岛秩序,谁也不去占领。1906年,英法签订了共同管辖条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得知后十分恼怒,但除抗议外,别无它法。在新赫布里底群岛的英法居民称该岛为“英法魔鬼区”。联邦政府根据这些经验感到,应和英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派一位代
表常驻伦敦,把澳大利亚政府的观点及时转达给帝国政府,并对其施加影响。1901 年以前,每一个殖民区都委派一个代表常驻英国,作为总督的代表。联邦建立后,这些大使性的代表作为各州的代表仍留在伦敦,但联邦没有这样的代表。1909 年 9 月,迪金联合政府决定派遣澳大利亚自由贸易派领袖雷德作为联邦常驻英国的外交代表,称之为高级专员。高级专员享有大使的一切外交权力。这表明澳英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完全独立国家,
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外交问题,那是二战期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