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战后政治结构的变化

这一历史时期(1918—1933)从政治上说,澳大利亚发生了重大变化。澳大利亚最大的政党——工党,从一战末开始不得人心,丧失选民的信任, 在 1917 年大选中惨败。从 1917 年到 1929 年这十三年中,工党在历届大选中均遭失败。造成工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有二:

第一,工党内部发生了破坏性的分裂,失去了以休斯为代表的富有斗争经验和很高威望的领袖,从而导致了威信的急剧下降。第二个因素是工党的政纲不再强调民族利益,过多地强调本党的利益,对战后国防政策缺乏民族热情,这当然要失去大批选民的信任。

虽然如此,工党仍然是澳大利亚政党中的大党,实力相当雄厚,在昆士兰、塔斯马尼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这四个州内有很大的影响,大选中往往获胜而执政,建立本州的工党政府。这些州的工党领袖善于迎合选民的心理,提出一些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和措施,以取得支持。1920 年,新南威尔士工党领袖斯托利提出了增加基本工资的措施和周 44 小时工作制,又如该州另一工党领袖杜里竭力使州议会通过《产妇基金法案》和提高富人所得税率的法案。昆士兰工党纲领中有力争扩大农田水利的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深得选民拥护,他们认为这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应指出的是,在 1929 年以前,选民对各州工党的支持是有条件的,不是一贯的,有时就抛弃工党, 因而还没有发生工党在全国范围的东山再起。工党内部的斗争仍很激烈,行政效率低,铺张浪费十分严重,换言之,工党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仍不很高大,甚至有时是十分渺小的。

另一个政治上的重要变化是产业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有组织的工人数量的增多。这是战后工业和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16 年,全国工会会员为 546 556 人, 1926 年增为 851 478 人,1939 年高达 915 470 人。由于产业工人和工会会员的大发展,原来的工会组织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希望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这个要求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就已提出了,但没有实现。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工会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尤其那些较小的工会怕因此被大工会吃掉。另一方面,几个大工会都想取得对即将产生的全国总工会的领导权,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加之,澳大利亚工联想方设法以自己为核心来建立工会,从而引起其他工会的逆反心理,致使全国统一的工会迟迟未能建立。但是,建立全国统一工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澳大利亚工人阶级的利益所在和要求,经过多年的斗争与协商,1921 年各工会确定了建立全国统一工会的基本原则。1927 年在墨尔本召开了全澳职工代表大会,会上正式建立起工人阶级的全国性工会——“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工人阶级最大成果是其先锋队——共产党的建

立。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在澳大利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列主义开始传播,并且和工人运动密切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上,1921 年 10 月 30 日建立了澳大利亚共产党。这是澳大利亚工人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该党建立后,立即投入到领导捍卫工人阶级利益的火热斗争中去。1922 年,

澳共加入了共产国际,30 年代初领导了煤矿工人大罢工和失业工人的斗争。根据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澳共在 1935 年提出了“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反对战争”的口号,进行了在澳大利亚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工作,深得民心。为了援助西班牙革命和反对法西斯主义,它在 1936 年组织了澳大利亚志愿军,参加了援助西班牙人民革命的国际纵队,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澳共的绝大部分干部担任各种工会的领导职务,因此它在工人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920 年,“澳大利亚乡村党”正式建立。这也是澳大利亚政治生活中的

一件大事。该党前身是 1916 年成立的“乡村党”,那时它是一个地方性政党, 自称代表农村人口的利益,实际上是以农、牧场主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后来它的影响逐步扩大,各州都有了分支机构,其影响迅速扩大到全澳,在 1919

年大选中,获得巨大胜利,在众议院中得到 11 个席位。这说明“乡村党”已是一个全国性政党了。1920 年元月正式取名为“澳大利亚乡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