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时期国内的政治状况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澳大利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基本上是稳定的,但这不是说没有任何波动。政治上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因征兵问题引起的种种政治问题。经济上由于联邦政府采取了一些与传统经济政策不同的新政策,使经济波动程度和范围不十分剧烈和宽广。比较而言,经济状况优于政治状况。
到 1916 年,英军在法国战场上和近东战场上兵力损失巨大,几达百万, 澳大利亚军队伤亡人数亦猛烈增长,同时德国海军进行无限制的潜水艇战, 封锁了英国,切断了同其他国家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帝国内阁要求殖民地和自治领提供更多的兵力和军用物资,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提供更多的兵力。为此,英国政府邀请休斯总理访问英国和法国,以了解英法两国的实际困境。
1916 年 3 月,休斯出访英国。他在英国出席了帝国会议,英国首相还邀请他参加帝国战时内阁会议,复又选他作为帝国代表参加巴黎国际经济会议。无论在英国或法国,这位澳大利亚总理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休斯在法国视察战场时,英澳士兵亲切地称他为“澳大利亚小兵”。英国的这些做法, 显然是要求休斯在兵力问题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同年 8 月,休斯返回澳大利亚,从他在阿得雷德登岸起,澳大利亚因征兵问题开始了分裂,首先是工党内部的分裂。他回国后极力宣扬效忠帝国, 提出必需增加兵力、军需品和粮食。他认为每月必须提供 16500 名士兵,要
达到这个数字必须实行征兵制,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在战后,澳大利亚才会有更多的发言权。
但是,休斯领导的工党是一个一贯坚持反对征兵制的,反对澳大利亚士兵到海外服役,并视英国为帝国主义国家。因此,他深知推行义务兵役制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他回国后关于征兵制言论已开始引起其党员的不满。休斯提出一个办法:说服议会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而不是利用议会的多数强行通过义务兵役制法案。他的这一行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首先,工党群起反对,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支持征兵制。一些主张推行义务兵役制的组织纷纷建立,甚至一些头面人物出来为他的主张拍手称好,如新南威尔士州的天主教大主教凯利博士以及该州工党总理霍尔曼。报界也纷纷发表文章和消息支持征兵制。这鼓舞了休斯下决心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行全国公民投票。促使他下决心的另一因素是,自 1916 年 6 月以后,志愿参军人员日益减少。
面对这样的局面,休斯遂于 1916 年 9 月 1 日召集参众两院主要议员举行秘密会议,研究如何确定征兵政策。会上决定了两项:向国会提出义务兵役制建议;该建议经议会通过后再交付人民表决。他的这一行动又立即引起工党的强烈反时。工党议员在墨尔本议会工党会议厅举行了会议,会上议员劳利森攻击了休斯,他说:“总理作为党的领袖已不再享有党的信任,兹宣布主席的职位悬空。”休斯愤然离开会场,离开会场的还有 4 名阁员和 26 名党员,工党从此开始了分裂。在墨尔本出版的《守卫报》当即指出:“工党已经拔枪自杀了。”接着工党采取了最严厉的手段,将以休斯、华森、斯宾塞、皮尔斯这些著名的工党领袖为首的一批党员开除出党,并且号召人民投票反对义务兵役制。休斯等人退出工党后,率其同党在 1917 年 1 月同自由党领袖库克谈判,不久休斯及其同党与自由党遂合并组成澳大利亚一度势力最大的国民党。工党极大地削弱了,以后有十三年未能重掌政权。
休斯政府不顾来自反对派的压力,仍按原决定举行公民投票。1916 年 10
月 28 日举行全澳公民投票,要求 18—44 岁的男子都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次严重的非常状态中,你是否赞成为加强对外作战力量而采用义务征兵制?”投票的结果使休斯政府大失所望,投赞成票的为 1087 557 人,投反对
票的达 1160 037 人,反对者比赞成者多 72480 人。投反对票最多的州有昆士兰、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即工党和天主教势力最大的那些州,仅新南威尔士一州,反对票比赞成票多 177 739 张。同时还在前线将士中举行了公
民投票,结果是:投赞成义务兵役制票的,为 72399 人,投反对票的,为 58894 人。支持者多于反对者。
休斯政府既遭工党反对,又在公民投票中失败,面对这种局面,他只好辞职下野。澳大利亚总督考虑到自由党支持他,加之国民党在议会中居于多数党地位,故仍任命休斯组阁。在休斯新内阁中有原工党议员 5 人,还有原
自由党议员 6 人,计 11 人。但到 1917 年 5 月又届大选,人们估计,此次大选,休斯领导的国民党会遭失败,但出乎意料的是,国民党大获全胜,工党惨败。究其主因,是工党著名领袖皆被开除,所余皆不孚众望,人们不敢贸然相信工党。
第一次征兵问题举行公民投票失利后,报名参军人数锐减,以 1917 年为
例,志愿入伍最多的是 3 月份,仅为 4989 人,最少的是 12 月份,只有 2247
人。这和当时帝国战时内阁要求每月提供 16500 人的数字,差距太大。同时,
欧洲和亚洲战场上,澳大利亚军队伤亡人数猛增。当时招兵总监麦金伦虽然极力尽职,但收效甚微。帝国政府再三敦促澳再增建一个师,且又要求补充原有澳军之空额。加之,俄军在东线连连惨败,加剧了西线英法联军的困难。帝国政府要求澳政府每月至少要补充 7000 人入伍。
到 1917 年 12 月,澳送往欧洲战场的士兵约 30 万人,因每月补充过少,
不能维持 5 个步兵师的战斗力。澳军总司令伯德伍德将军一再向政府要求至
少每月补充 5500 人,而实际上,1917 年最多补充 4989 人,最少仅为 2247 人。欧亚战场上伤亡严重的消息时时传来。
面对这种情况,休斯政府决定于 1917 年 12 月 20 日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行第二次公民投票,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你赞成联邦政府增援在海外的澳大利亚帝国部队这一提案吗?”投票结果再次使休斯内阁失利,投赞成票的为 1015 159 人,投反对票的为 1181747 人,仍是反对票多于赞成票。休斯再度率阁员提出辞呈,但由于他是参众两院中最大政党的领导人,拥有多数席位。不久,他又奉命组阁,阁员仍是原班人马。
后来由于世界性的厌战情绪的增长,各交战国兵源都已枯竭,更何况澳大利亚仍每月补充数以千计的士兵,基本上保持着五个步兵师的番号。进入1918 年后,协约国胜利和同盟国失败的结局已十分明显了,因而征兵制问题,这一导致澳大利亚政局动荡的因素,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