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与《易经》

西周承袭了商代的占卜术,遇事问卜,卜有卜者和卜辞,所不同的是商代占卜主要用龟甲兽骨,也用蓍草,西周的占卜主要用蓍草,也有用骨块的, 大概殷商与西周之际,有一段是二者并用时代,后以蓍草占卜得以普及。西周的占卜术及其内容主要表现在《易经》这部著作里。

《易经》即《周易》。现在流传的《周易》一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叫做《易经》;一部分是由彖、象、

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组成的《易传》,是解说“经”的文字。研究者认为在汉王朝以前“易”和“传”是各自分开的,并且他们都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应是历代逐渐编辑而成,其中“传”是西周以后,而“易”大约编于殷周之际或稍后,基本上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占卜宗教观念,通常又称

《周易》。

《易经》是一部占筮用书。相传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西周王朝奠基人周文王重卦,由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辞,为“三圣秘籍”。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是“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伏羲时代是传说中渔猎时代,当时即使有占卜之术也是极简单的,不可能作八卦;周文王时代人们极迷信占筮之术, 并且已经积累了占卜之术的经验,所以此时有人(包括周文王、周公在内) 汇集整理为书是有可能的。

《易经》中的“易”是简易、变易的意思;“卦”指占卜未来的吉凶祸福方式;卦象指卦的图象;卦名指卦的名称;卦辞指整个卦象的解说;每一卦的象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父,爻辞是爻的解说。它的两个最基本图形,一为长道“—”,称之阳爻;一为两短道“--”,称之阴爻。这两个符号的来源及其意思,研究者还不十分清楚,一说为男姓的性器官和女性的性器官的象征,来源于生殖崇拜。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自然现象与自然力量的象征。有一点应该肯定,这两种符号及其所用的蓍草棍都被认为是神奇的东西,都同宗教性质的崇拜相联系。

由“—”和“--”组成八种基本图形,即乾■、坤■、震■、巽■、坎

■、离■、艮■、兑■称为八卦。这八种图形依次表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物。其中乾卦为天,坤卦为地,是父母,其它六卦为“六子”,是乾坤二卦重合变形而成的。流传下来的八卦象征八种自然现象,其内部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这也许是后人的附会,也许西周时代的人就是这样看,还有待考证。

《易经》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迭演变而成的。如乾卦为■、坤卦为

■、屯卦为■等卦象。每卦为六爻,一爻叫初爻,依次叫二、三、四、五、六,第六爻叫上六。因“—”属阳,“--”属阴,根据各卦的不同情况一爻又称初六、初九,六爻又称上六、上九。卦辞大体讲此卦在总体上是吉是凶是利,爻辞大体讲应该如何采取避凶求吉。其中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概括以及历史事件,含有变易的思想,特别是物极必反的观念十分突出。在爻辞中, 无论这个卦是吉还是不吉,适合所问之事还是不适合,其爻辞总有多方考虑, 这一爻可能不利,另一爻就会给人以希望,让人注意什么事情,所以卦辞和爻辞实际上又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以乾卦■为例。卦辞为“元亨,利贞”, 即此卦为元始亨通,利于问卜。爻辞中,第一爻(“初九”)为“潜龙勿用”, 即神奇动物“龙”处于潜伏期,不可采取行动;第二爻(“九二”)“龙” 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去见高位之人,即见官陈述自己的意见;第三爻(“九三”)君子经常是白天勤勉工作,晚上警惕,虽然有危险之事,但对自己不会有灾害降临;第四爻(“九四”)“龙”跳到深水里,表示没有灾害;第五爻(“九五”)“龙”飞跃上天,表示迟一点去见位高之人,会有好处; 第六爻(“上九”)“龙”飞到极高,表示物极必反,不要做什么过头之事, 否则会有凶;“用九”为群“龙”盘在一起,不见其首,表示吉。该卦的卦辞是说占到此卦说明人在这个时候有利于作占卜的事情,基本上属于吉卦(因

占卜的动作在时间上有吉有凶,有时候不利于搞占卜之事);该卦的爻辞以神奇动物“龙”的表现说明人干事情的程度,让人不要把事情作过分。其它的卦也大致如此。

关于《易经》历来有这样或那样的评价和争论。有人强调它的物极必反思想和由一到二、由二到一的推演方式,有人强调它的天命神学观念。就《易经》的思想来说,它的信念是:其一,相信由蓍草按一定顺序摆出的卦象含有“天命”的预示(即神的预示),这是信奉在人事之外有主宰者,人不能违背只能遵守;其二,相信人事的变化会影响到“天”(即神)降吉凶祸福, 这是信奉人事天道相互感应学说;其三,相信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天”意

(即神意)的结果,这是信奉神秘的必然性;其四,不仅给蓍草赋予灵性, 而且把各种自然现象也赋予神性。因此,《易经》一书虽有生活经验的提炼, 如物极必反的思想,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占筮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