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
殷高时代盛行占卜,遇事以占卜问吉凶,国中大事情,如战争的征伐, 都城的迁移,自然界的变化,灾害和丰收,颁布法令等等,无不进行占卜。商代流行以龟甲兽骨进行占卜,并记载占卜的结果,史称甲骨文。不过,甲骨文还记载国家的政事、自然界的变化等,但主要是记占卜的结果,故甲骨文又称为卜辞,它是中国现在知道的最早文字。商代末期已经出现铜器铭文, 但主要是甲骨文。
占卜的方式是取乌龟的骨壳或动物的胛骨,弄干净后在上面凿几个凹糟,之后用火烧烤,龟甲或骨块上出现裂痕,根据颜色和长短不一的裂纹来判断吉凶。这个风俗可能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里就出现了,到了商代就达到了全盛时期,商灭亡后甲骨占逐渐衰微。商代把进行这个工作的人称为“卜人”,具有宗教专业性质。卜人的职责有三:一是讯问占人所问何事;二是主持占卜仪式;三是解释占卜的结果并负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的缘由和结果。由于占卜的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当时可能是有主卜者,还有副卜者,为几位卜者共同完成;若是国王占卜,还有朝庭史官记录整个占卜过程。
商代除用龟甲兽骨占以外,还用蓍草占,商亡后,蓍草占渐代替了甲骨
占,在商代主要是甲骨占,特别是王室,可能在民间还是流行蓍草占。
占卜实际上是一种宗教行为、巫术活动。首先他们认为甲骨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寄托着神灵的意志,此时商代人是把龟甲兽骨看作神秘之物;其次是“卜者”,被人视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他们有超人的能力,可向问卜者传达神意,“卜者”与“巫者”为一类人物;最后是以卜者的解释定吉凶祸福,信奉神明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