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外道”
这个名称来源于佛教,佛教兴盛时把其它的宗教学说统称为外道、邪道。“六师”指 6 位宗教思想家,他们的生卒年月不详,约是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4 世纪期间的人氏,稍早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其思想可见于佛经
《长阿含经》卷 17、《增一阿含经》卷 32、《摩诃止观》卷 10,这些经卷一是来自后人,二是把他们的思想视为邪说而加以贬低。实际上“六师”的思想在当时动摇了婆罗门的教义,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对后来中国和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宗教史有一定影响力。
“六师”宗教理论究竟代表社会那一部人的要求不十分清楚,一说是富裕工商阶层,一说是城市贫民和破产自由民,还有一说为被压迫的奴隶阶级。他们的学说比较杂乱,宣传怀疑论、不可知论、命定论和偶然论,某些方面还有婆罗门教的影响,宿命论的观念也比较突出。他们组织僧侣集团,四处云游,到处辩论,是当时十分活跃的宗教学说。
“六师”的基本宗教理论是:
-
富兰那·迦叶。据说出身于奴隶。他认定世界万事万物“无因无缘”, 生前无论罪恶、布施、祭祀和在恒河南北两岸有何行为,都不会得到“罪报” 和“福报”,否定因果报应的学说和主宰神的存在。
-
末迦梨·拘舍罗。据说是公元前 388 年以前的人氏。他否认后世报应之说,主张“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不过, 他承认灵魂的存在,又认为灵魂虽存在于自然现象之中,可是各种原素的结合,已是“无因无缘”的;他主张命定论,苦与乐“流转轮回”,人要乐天听命。
-
删阇夜·毗罗伲子。据说他有 250 个弟子,因大部分人后来归依佛教他气愤而死。他认为业报之说“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一种怀疑态度;“道” 不是修行来的,而是“经八万劫自然而得”,具有“无为”的思想倾向。
-
阿耆多·翅舍饮婆罗。被认为是古印度“顺世论”的先驱者,佛教称之“现世涅槃论”者。他认为一切的东西“皆无因生,自然而有”,从而否认了主宰神的存在;灵魂离不开肉体,“身坏命终,断灭消失,一无所有”; 幸福在于今世,无轮回业报,不必祭祀苦行。
-
婆浮陀·伽旃那。他认为生命和一切东西都是由地、水、风、火、苦、乐、灵魂等 7 个方面组成,即“七士身”或“七事身”,灵魂即是命,是永恒的存在,而这七种原素是“非所作”、“非所创”是“无因无缘”。耆那教称之为“无作用论”,佛教称之为“常住论”。
-
尼乾子·若提子。被认为是耆那教的始祖,他认为灵魂存在于动植物
和地、水、火、风等东西之中,人所造“业”,必得果报,修道“不能中断”。“六师”的宗教意识虽然是各有主张,但大体是不再讲梵及婆罗门教所
尊的大神,其中阿耆多还有无神论和非宗教的倾向,除尼乾子·若提子一人外,其他人对轮回业报之说,或持否定态度,或持怀疑态度,大都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对祭祀占卜和苦行等宗教行为,一般都持不同意见;在怀疑主宰神的存在的同时,提出了各自关于世界万物形成的看法,对古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冲击了婆罗门教的教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