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史诗的宗教意识

  1. 史诗的内容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成书于公元前 3 世纪,由蚁垤(一说为神人,一说为语法学家)编辑而成。《摩诃婆罗多》是在公元初定型并加上广博(传说中的“圣人”)的名字。但是, 这两部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 6~5 世纪以前的事情,甚至于更早。相传《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为古印度最早的诗人,并接受了梵天神的神力, 而广博作为古印度的圣人,还是《吠陀广博》的作者。推断起来,这两部史诗的成书时间较晚,但内容基本上是吠陀时期,也有人把它们归之于吠陀文献,所以我们把它们看作古印度的宗教意识。

《罗摩衍那》共 7 篇,约 2.4 万颂词,主要讲传说中罗摩王子的故事,

即由于王后吉迦伊的嫉妒,王子被放逐 14 年,妻子悉达和弟弟罗什么曼那随行,在森林中魔王抓住悉达,送往锡兰,后罗摩在猴王的帮助下夫妻团聚, 经千辛万苦又恢复王位;颂词主要是歌颂罗摩王子的英勇和悉达的贞洁。

《摩诃婆罗多》共 18 篇,附录 1 篇,有 10 多万颂词,主要讲传说中潘达瓦一家(亦“斑族”)同考拉瓦一家(“俱卢族”)的战斗。黑天神(可能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支持潘多瓦族,亲自为一个王子驾车参加战斗,结局虽然以潘达瓦族胜利告终,但冲突的双方基本上全部阵亡,幸存的潘达瓦五兄弟带着一妻一狗到喜马拉雅山去寻找天国,很有点凄惨。

两部史诗都尊毗湿奴神,罗摩王子被视为此尊神的化身之一,潘达瓦族的胜利也是他支持的结果。这两部史诗就其情节来说是早期吠陀时代的事情,《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体现原始社会末期部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况。据研究,罗摩王子家族的人物为雅利安人,他被抓到锡兰去意味着雅利安人由北向南的迁移,以及征途中的困难。潘达瓦和考拉瓦两家大战可能就是公元前 1400 年前后在现今德里附近的一场战役,而潘达瓦五兄弟共一妻的风俗并不是当时雅利安人的婚姻,可能是蒙古人种进住印度。不过,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已经渗透了后人的思想,反映了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一些人对神的看法和与婆罗门教有差异的宗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