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文明的历史范围

在旧石器时代次大陆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大约公元前 3000 年印度河流域率先进入青铜时代。这时在印度河盆地居住的是达罗毗荼人,他们是最早印度河流域上古文化的创始者。之后大约公元前 2000 年中叶以后,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一批一批从西北部进入次大陆,他们同原土著民族展开长达几个世纪斗争并占领了印度河上游, 中游和恒河流域上游,后又扩展到恒河下游和纳巴河流域,最终在公元前1000 年初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奉行与这种制度相适

应的宗教,即婆罗门教,在公元前 6 世纪初,次大陆有 16 个大国和诸多小国,

形成列国争霸局面,直到约公元前 4 世纪孔雀王朝政权建立才逐步统一起来。孔雀王朝覆灭后,次大陆又陷入分裂局面,这时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关于印度河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达罗毗荼人和雅利安人的来源、轮回转世之说是不是婆罗门教的原始教义、吠陀时代“梵”的含义、僧侣阶层的出现及形成等等问题,一直有争论。南亚次大陆的上古文化史称印度文化。印度奴隶制初期和中期的宗教,上限大约在公元前 1000 年前后,

即雅利安人城邦国家形成前后,下限大约在公元前 600 年前后,即列国争霸开始。

从公元前 1000 年至前 600 年是印度吠陀时代后期,我们讲的古代印度宗

教也包括从公元前 1000 年上溯到前 1500 年前后,即吠陀时代早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奴隶社会的萌芽。

古印度的宗教同种姓制度联在一起的,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 1500 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 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 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

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一说为普鲁沙,他们可能为一个人)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

当时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除雅利安人外,还有土著民族和波斯人、希腊人等外来民族,印度次大陆的居民是非常复杂的,但占统治地位的是雅利安人和婆罗门教。在公元前 1000 年前后,相传恒河流域有月种王朝和日种王朝,

但不见诸历史文献,大约这时有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在公元前 7 世纪至 6 世纪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城邦国家林立,相互征服,出现列国争霸局面。在列国争霸的形势下旧婆罗门教逐渐衰微,公元前 6 世纪以后兴起了“六师外道”、耆那教、佛教等新的宗教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