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说与《洪范》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是说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构成万物。“五行说”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推断起来应该源于西周时期并是西周神学思想的一部分。西周末年有位太史官叫史伯(一说就是伯阳父),他在论述五行说时,第一把“天”搬了出来,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西周末代之王不知“天”是以金木水火土“杂以成百物”,只知听好邪幼稚之人的意见,“天”要夺取智慧,西周不能不灭亡;第二把“先王” 搬了出来,认为先王知“杂以成百物”的道理,建成“九纪”德性、百官的统属、定出品位等,所以才有广大的土地与和谐的生活。这两点,一是不否认“天”的意志性,二是不否认祖先之德,与西周开始的“以德配天”宗教观念基本一致,区别只是把“五行”的关系看作天的要求和祖先们的行为准则。史伯曾在西周灭亡以后同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讨论西周为什么灭亡,他是从“五行”的变化征兆说起的,讲的是以自然现象感应人事,以人事感应自然现象,宣传相互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

把“五行说”纳入宗教神学范围突出表现在《洪范》这部著作里。《洪范》与《易经》一样,其中也有合理的思想,如关于水、火、木、金、土相互作用的看法,但基本上属神学著作,有一整套神学理论体系。《洪范》是

《尚书》中的一篇,《史记·周本纪》说,它是周武王同商朝遗老讨论天道和人事关系的一部书。按传统之说是西周时期的作品,今人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里采用传统一说。

《洪范》的特点是把天命、自然界变化与人事结合起来。据它说,社会秩序是天安排的,违背天意就会引起天的震怒,而天的意愿通过自然物的变化表现出来,所以自然的变化预示人事的变化。“天”把洪范九畴赐给了禹, 使世界有了秩序,“九畴”即九种天道和人道的行为秩序。第一项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的物质形态的秩序,它们各有顺序性的作用和变化, 如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草、土爰稼穑,人不可违背;之后的五项为人事,讲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再后三项为事感应,即“穑疑” 是讲占筮,“庶征”是讲君主是否有德对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五福”是讲人的福气和六种灾难的威胁。这样,《洪范》就建构了一整套天道与人事相统一的神学理论体系。

《洪范》的占验吉凶祸福的思想是西周宗教理论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的

“五行说”被后人抽出来论述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形态相互作用形成万物,为万物之本,这是无神论思想,但这是《洪范》作者所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