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初年的交流与发展

宗教初年的交流与发展是与世界上古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相联系的。在新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也谈不上交流,宗教意识

和宗教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之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农业发生分工, 出现了氏族部落之间的物品交换,产生了上古文明的交流。其中,中美洲的原始游牧在公元前 2000 年形成定居农业,不过中美洲、大洋洲的发展比较迟

缓。从公元前 3000 年至前 1000 年之间,埃及、两河流域的国家、印度、中国和爱琴海地区克里特岛的米诺斯人、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人、小亚细亚赫梯人、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等等,随着私有经济的产生与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成了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世界文明史初年的宗教,以本国和本地区的特色发展起来。

从公元前 1000 年至前 600 年之间,新出现了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希腊的雅典国、罗马王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先前形成的国家,以及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的一些强大的游牧民族的氏族部落不断发生交往,或是经济往来或是战争征伐,使各国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冲击,形成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各地区宗教的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迁徙而来的部落,民族带来宗教的变化。部落、民族的大迁徙原因也许是为了寻找适宜生存发展的地方,也许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地区性的战争, 不得已而为之。公元前 2000 年前半期出现了亚欧游牧部落大迁徙,主要是操塞姆语的南方游牧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进入两河流域和地中海东岸地区;操印欧语的北方游牧部落分别进入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这些迁徙者不是同一民族,只是在语言上属于同一语系,其中印欧语系的游牧部落究竟源于何地,还有待考证。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部落南下,进入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部地区。

迁徙者在部落首领的率领下进驻新的居住地,生息繁衍,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亚述帝国、腓尼基邦国、波斯帝国、雅利安人城邦国、迈锡尼王国,他们把被征服者作为奴隶的同时,宗教文化也受到当地人的影响,而当地人也不能不受他们的影响。实际上,上古时代许多奴隶制国家的宗教就是这种互相融合的结果。

  1.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带来宗教的变化。在上古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奴隶制国家之间、各个城邦国家之间、强大的游牧部落与周边部落和国家之间, 不断征战。战争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和奴隶。而由另一个国家来的奴隶,同时也给战胜国带来另一种宗教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作用。如罗马共和国在攻占希腊、迦太基、两河流域、埃及,成为地中海强国的过程中,他们的神灵从名称到职责也起了变化,特别是希腊人创造的神深深扎在罗马人的脑海里。

  2. 经济交往带来宗教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商人阶层。商人为了在经济活动中赚取金钱,他们的足迹遍及众多部落和众多国家,有的长途跋涉几千里、几万里,随着这种流动,也把自己的宗教意识从一地带到另一地。如埃及与两河流域、伊朗高原的波斯、印度、希腊诸国家,都有这种商业往来。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哈拉巴文化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相隔千里之遥,可是在两地

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相同相似的印章、珠子和陶器,这大概是商人经济文化交往的产物。

宗教文化一旦产生,对本部落、本地区、本国家来说,虽然具有排他性的保守意义,但它绝不是可以完全封闭的,封闭的民族、国家及其文化只能等着灭亡——原始人和上古时代的国民当然不可能有这个认识,但他们的现实生活必然给自己的宗教文化带来交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