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与祈祷

早期吠陀时代有灵魂的观念,有墓葬的习俗,但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神灵,还不是死者的亡灵。据研究,他们这时候可能还没有“三世轮回”之说,还不用对亡灵加以特殊的祭典。

他们没有神殿,也不认为神是在某一个地方长期居住。这时,他们在森林空场和水源河流旁边选一块地方,临时搭一个棚子,修造一个土墩子,作为祭神的场所。在场所里,没有神像,人站在土墩旁边,面向大森林和水源举行祭祀仪式。祭祀时要向神献祭,以农业物和植物的果实为供品,有时也以活人为供品,每次必备的供品是苏摩汁(或叫苏摩酒)。苏摩是一种蔓草的名称,摘其茎加牛乳、麦乳等发酵酿制而成,据说具有神力。祭祀的日期一般选择在国王继位、播种和收获日期、战争开始和结束之日等。在祭祀时, 由婆罗门种族的专门人士(即后来的僧侣)念祷文,唱颂歌,并配以歌舞。祭神的场所可根据需要加以变化,可几尊神一起受供奉。祭祀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来世如何,他们可能在这时候还不大关心来世,而是特别关注现实,主要是为了祈求今世幸福。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十分重视祈祷,不仅祭祀时念祷文,而且遇事都念祷文,《吠陀本集》的所有著作绝大部分是由颂歌、祷文、咒语构造的。祈祷主要是为了得到永生,在他们看来,不仅人会生老病死,就是神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如大神因陀罗也不能逃脱劫数,当新的一劫来到时,新的因陀罗就会代替旧的因陀罗。因此,祈求消灾去病和让人得到现实的永久幸福, 是祝祷的基本内容。此外,他们讲的鬼都是恶鬼,所以虽承认有鬼但不明确人死以后是否为鬼(鬼在他们那里有精怪的意义)。他们讲的神几乎都为宽厚的仁慈神,即使可使人生病的神也能给人治病,所以认为有罪的人向神祈祷可以免除罪过,有难的人通过祈祷能消除灾难。祈祷的方式可站立可跪拜, 可自己祷告可由婆罗门人士代祷。

吠陀教的观念和仪式同后来的婆罗门教有所差别,他们的组织非常松散,还没有一个宗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