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的宗教观念

从总的来讲,两部史诗的情调较为悲观。罗摩王子的爱妻悉达在夫妻团聚回国以后,丢下王子被大地吞没,在吠陀文献里她先是以农业女神,后是以吉祥女神出现的;潘达瓦虽然战胜了考拉瓦,但最后只剩下五兄弟共一妻、共一只狗,悲凄地离开战斗过的地方。在宗教意识方面,它们推崇毗湿奴神, 但否认这尊神的神力是万能的。罗摩王子为此神的化身,可是他必须在猴王的帮助下才从魔王那里救出悉达,潘达瓦族受到此神的全力支持,但除五兄弟及妻子外全部阵亡。所以,这种宗教意识不是乐观的,而是悲观的。

《摩诃婆罗多》史诗第 6 篇《毗湿摩》,后来演化为《薄伽梵歌》,这

是后来新婆罗门教的经典之一,其主要思想又被后来佛教所吸取。全书共 18 章,约公元初成书。该书尊黑天神,认为他是宇宙大神、“最高的宇宙精神”, 而因陀罗神怀有嫉妒之心。据说黑天神本为毗湿奴神的第八化身,幼年为一牧童,先杀死国王派的妖魔,后在兄长罗摩的帮助下又杀死国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夺回被别人霸占的爱人,受到湿婆神的尊敬而为大神。黑天神曾

与一位军事首领人物阿周那有段对话,探讨战争、生与死、修行之路等问题。黑天神主张,打仗是作为武士种姓人的义务,人修行的最低一级就是尽这份义务;生与死都是短暂的,只有灵魂是不灭的,生命和肉体不一样,生命即灵魂,他是杀不死的;灵魂是不受约束的,较高一级的修行是虔诚崇拜、躬身反省,完全不受“祭司的训戒的干扰”,不考虑报应;最高一级修行是放弃自我,使个人的灵魂和宇宙灵魂“梵”相结合,超越生死,达到涅槃境界。“涅槃”,是《薄伽梵歌》的最高理想,后来佛教接受了这一思想。这个概念的意思是“灭”、“灭度”、“寂灭”、“无为”的意思。《摩诃波罗多》以此为最高境界的人生目的,实际上放弃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两部史诗与古婆罗门教教义的区别在于,它不重视业报和追求解脱灵魂轮回之路;它讲“梵”但不大讲梵天神,而将黑天神置放在古婆罗门教的诸神之上,对婆罗门祭司僧侣的教义持怀疑态度,这表明当时人们对婆罗门教开始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