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和分期

“吠陀”是雅利安的圣书。从广义来讲,吠陀时代包括雅利安人在印度的整个古代史,有“早期”和“晚期”之分。早期吠陀时代孕育着婆罗门教的形成,晚期盛行婆罗门教。“吠陀”原意是学问、知识,婆罗门是雅利安人的第一种姓,婆罗门教就是这些所谓最有学问的人讲的和实行的宗教意识与宗教行为。

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是从原始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早期吠陀时代,史称王政时代,指公元前 1000 年以前的历史,是奴隶制城邦的初期,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晚期吠陀时代,相当于奴隶制城邦国时代,指公元前 900 年至前 600 年间,延续到公元前 4 世纪以后。公元

4 世纪出现的新婆罗门教虽然也尊吠陀著作,但汇合了其他教派的观点,通常称之为印度教,它不在本书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