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制度

宗庙指各宗室供祖宗之庙,西周王朝可能只有宗庙而没有神庙,宗庙制度指建庙和祭祀的一系列制度。

有两种人没有宗庙,一是奴隶,二是庶人。庶人可能指“持手而食”的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完成主人分给的小块田地的劳动,用以养家糊口,向主人交纳贡物,而主人可随时收回田地。西周的庶人无姓,只在采邑里有相对永久性的住处,按照规定不能有宗庙。在西周,能建宗庙的人只有士以上的人,庶人、工匠等都没有资格建宗庙,但有自己家庭的墓地,强于奴隶。

宗庙的大小多少在西周都有严格的规定。据《礼记·王制》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昭指周昭王、穆指周穆王,这个规定肯定是周穆王死后的规定,说明宗庙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和祭祖的方式都有严格等级限制。宗庙一方面是敬拜祖宗的恩泽,另一方面也有祈求祖宗保佑自己不要丢掉地盘的意思。他们之所以分为等级,完全是为显示各自的地位高下,体现尊卑有序。

西周的宗庙制度是把“敬天”和祭祖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周王朝开创者周文王是位受天命的人物,半人半神,为“大宗”之庙必供奉的对象;其次,祖宗亡灵皆有神性能保佑宗室兴旺。所以,祭祖中包含着敬天,谨遵祖命即是谨遵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