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八]
=500×5%+1500X10%+200×15%
=25+150+30
=205 元
美国权益基金公司(Eguity Funding Company) 电子计算机审计案例
案情:
1973 年 4 月,位于美国洛杉矾的权益基金公司及其三家子公司,同时宣布倒闭。这家拥有几亿美元资产的公司的倒闭,使七千多位股票持有者在一夜之间变为一文不名的贫民。该公司的许多债权人,也因该公司的倒闭,使债权化为乌有。并引起连锁反映。一些无法承受债权损失的小公司,纷纷跟着破产。一时间,美国各大证券交易市场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暴跌。愤怒的公众通过各家报纸发出强烈呼吁,要求政府部门严惩有关人员。美国各大报刊在连续 9 个月的篇累犊地报道这个案件之后,最后都归结为一句话“审计人员在哪里?”。为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得不组织精干人员,对此案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案情调查:
权益基金公司于 50 年代未、60 年代初成立。并于 1964 年开始股票上市。同年,该公司采用电子计算机来处理会计帐务。成为美国几家较早的会计电算化的公司之一。该公司财务主管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打交道时,发现负责审计该公司的注册会计师萨旦姆(Seidman)并不谙熟电子计算机的原理。萨旦姆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与方法,仍然袭用那一套对付手工操作的会计系统的老办法。至此,公司主管萌发了伪造假帐的念头。在与公司总经理及其他几个负责人串通之下,他们将下属的人寿保险子公司作为主要对象,开始编造纯属子虚乌有的人寿保险单(Fetitiouxpersons)。然后,再将这些保险单售给其它保险公司。13 年来,该公司所报的净收益共计 7500
万美元。但公司资产负责表中的虚假资产累计 1.2 亿美元,远远高干净收益数。实质上,公司的净收益,都是通过假报资产、从其它公司骗取贷款或货款而来。自己并没真正赚得收益。
调查人员还发现:该公司伪造假帐手法并不十分高明。他们只不过在将会计数据输入电脑时,从凭证中抽取特别号码伪造人寿保险单,使审计人员无法接触到这些假的保险单,致使审计人员受到长达十几年的蒙骗。
案件处理:
调查结果一经宣布,联邦法院立即对该公司的几十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审查,最后,确定其中 19 人参予了非法交易,并分别判处徒刑。而负责该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萨旦姆,虽然属于受骗者,但亦有失责的错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给他一个处分,以平民愤。
案件影响:
这一案件的发生,对美国的审计准则冲击极大。它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改变了审计生存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随时作出审计对策,是审计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为此,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本着“亡羊补牢”的想法,开始着手对现行审计准则予以修订。1974 年 12 月,该协会有关部门制定了审计准则说明第 3 号(sAS.NO3)公告——《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对 EDP 的影响》。详细规定了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公司如何进行审核的审计行为规范。
作为美国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总署,虽然还未遇到类似的电子计算机审计案例,但也十分重视此案的影响。他们在经过 5 年的精心研究之后,在 1979
年 3 月,也颁布了一个新文件《审计总署补充审计准则,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审计》,重申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应采取的审计行为规范。制度规定“审计人员应以审查数据处理系统的一般控制设施,以确定(a)控制设施是否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以及法定要求设计。
(b)审查安装好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的应用控制设施,审计人员借此评估其及时、准确、安全地处理数据的可靠性。
上述案件发生后,生产电子计算机的厂家也进行了反省。认识到以前生产的电子计算机没有充分考虑到防误、防弊的问题。因此,决定生产一种难于保存中间过程记录的联机数据装置。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考虑确保审查所需的证据问题,使得运用于会计系统的电子计算机得到专门改善,满足了审计工作的要求。
权益基金公司的审计案例,在美国是第一起最大的关于电子计算机的审计案例。它在美国的影响之大,几乎窒息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推广使用。最后,通过人们认真的反恩,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才既能使电子计算机得到正确运用,又能有效地控制它不利的一面。其中,美国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所作的贡献,不能不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