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家精神经营政府
政府财政问题恶化一再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我在参加政府许多相关的会议中,深切地感受到虽然政府官员都很努力,但所提出的开源节流方案却没有什么创意,还是陷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
日前我收到一位台铁员工的信函,对于我在报刊发表一篇有关运用 BOT 方式进行铁路地下化的文章有一些意见。这位台铁人认为铁路地下化只是将火车改在地下行驶而已,投资者投入成本庞大而受益有限,将很难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我认为他看到的是两条铁轨,而我看到的是地下化后空出来的那块土地。
铁路地下化的规划应将铁路深入地下,使得车站与铁路沿线的土地可以运用的部分增加,包括地下好几层与地上好几层所增加的面积,可做整体的开发与再利用。火车与其他运输工具汇集于车站的地下,车站与沿线的地下与地上可盖大楼,做多元化的商业用途,如百货公司、旅馆、商场等等,绝对要比现在的车站土地使用效能为高,土地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也才会增加。因此,铁路地下化真正的重点不是仅仅将火车转入地下行驶而已,而是
在于扩大有限土地的资源,以及提升土地的附加价值。我认为这是长期置身于行政体系、缺乏民营事业从业者“企业家精神”的公务人员,所无法想像到的。
向民间企业学习
换言之,政府开拓财源要有“创造价值”的想法,才能“价值创造”。
然而台湾的企业有什么地方值得政府学习呢?
在 70 年代以前,台湾中小企业做生意的模式是:例如椅子一般报价每张
30 美元,如果被杀价到 24 元可不可以做?我们都说可以,但是由于不懂得成本以及较佳的生产管理方式,生意接得很辛苦,必须牺牲品质来接单,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进入 80 年代以后,竞争更加激烈,在台币大幅升值期间, 企业用旺盛的进取心学习合理化、自动化等流程改造,以不牺牲品质来改善成本增加的冲击。例如做家具的椅子卖价降到 12 美元仍然赚钱,关键在于每个加工过程的成本都能掌握、控制,构成今天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生存的竞争力。
如果当时的中小企业不以新思维来做改善,与政府做法一样,中小企业早就死光光了,台湾的经济奇迹也就不会如此为世人所称道了。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我认为是一种非常的创造行为。19 世纪初,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曾经为“企业家”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移转到生产力较高及产出较多的地方。”
其实,他谈的是“企业家精神”。以麦当劳来说,并没有发明任何东西, 任何一家美国餐厅都可以供应它的产品——汉堡包、薯条,在它创立之前, 可能有无数的人都开过类似的餐饮小店。但是没有一家像它思索过顾客重视的快速、洁净、价值、服务等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它重新设计供应餐饮的流程及标准,并依标准训练人员,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这就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注入企业家精神
不是只有民营企业才需要讲求“企业家精神”。今天,萨伊的定义对于私人企业、行政机关、公益团体都一样适用。在美国两位专家欧斯本(David Osborne)与盖伯勒(Ted Gaebler)合著的《新政府运动》(Reinventing Government)一书中,即列举了许多政府从蹒跚的官僚机构转化为创新、有弹性、能因应环境变化的有机组织案例。一些国家的政府也有类似的做法, 这个过程就是我过去一再强调的“企业化”。
我们拿政府有责任兴建公共设施供民众使用的例子来说,建造公园与维护要花政府许多预算,而且又需雇用一些公务人员,膨胀了政府组织。但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公园建了很多没有生命的钢筋水泥设施,为什么不在地面上做自然化与绿色环境的规划设计,而将地下充分利用,建成停车场、购物中心等,成为一种多元化休闲活动的空间,如此一来就会增加许多附加价值。我认为,这样的构想应该由政府提出,而规划工作交由民间做,并由民间来负责经营与维护。除了征收土地的费用外,政府不必再花钱,也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明确地说,这就是一种“BOT”模式,这也是政府应该发挥“企业家精神” 的地方。
改变思维 创造可能
此外,由于公共工程质量每况愈下,支出日益庞大,我所认识的美国友
人就表示:台湾的公共工程不包含土地在内的建造费,在美国只要一半的价格即可做出。在美国,地方政府开始采用不同的想法:一是让竞标者真正具有竞争性;二是竞争确实根据施工、成本及质量而定;三是要能仔细监管承包者;四是找一个不具政治色彩的机构来执行发包及监督的任务。而我们政府的做法一直是防弊重于兴利,结果是产生更多的弊端。此外,我们政府的预算竟一定要消耗掉,几乎有 20%的花费是为了消化预算而花掉的,所造成的浪费实在相当惊人。
如果政府也能像企业一样,改变思维模式,则许多公共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可能只要现在一半的价格就能完成。举例来说,采用新的施工法, 工期可以缩短,整个成本就可以降低,我们甚至可以从节省的成本中提拨奖金来鼓励承包商提前完工。只要改变我们的想法,一切都有可能。又如盖一个电厂要花几百亿或几千亿元的经费,而王永庆先生说他盖的电厂价格可以比台电便宜一半,等于替人民减轻了许多负担,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那么, 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
1995 年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奖”的何明德先生,二十年间在台湾南部兴建了两百多座桥梁,每座桥梁几为政府发包桥梁造价的四分之一。虽然他们本于做善事之心,不计较工钱,成本自然比较低廉,可是政府也必须检讨另外的四分之三有无浪费之处,我倒是建议未来政府要兴建的桥梁,不如交给何先生来发包。
当然,不可否认,政府的法令也是自我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我的了解,政府征收作为公共设施的土地,如果没有在征收时声明可以做多目标开发的话,依现有法令是不能运用 BOT 方式开放民间做多角化经营的。想想这真是作茧自缚,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应该在制定新法令时,就要有整体的系统化思考,否则一切立意良善的法令只能画饼充饥。
学习如何学习
其实,政府和企业一样都会破产,寿命不是永远的,除非能因应环境作改变,而这种改变必须从思维模式的改造工程做起,因为惟有想法改变,做法才会改变。
建议所有的公务人员应该学习“如何学习”,因为环境改变相当快速, 要适应环境变化,必须懂得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掌握变化、掌握趋势。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事业心、有应变力。
懂得如何学习的人,自然能够有创造力、有前瞻性。
如果政府中的每个公务员都懂得如何学习,政府就会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我们所担心的财政困境、官僚心态都能被克服,相信政府也就能永续经营。
1995 年 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