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变革工程的意义

变革工程(reengineering)最简单的说法是:放弃现行的做事方法(手腕),重新再出发,但最困难的是放弃过去成功的做法。

石滋宜

目前美国企业出现复苏的景象,我认为很大的因素是来自导入所谓的“变革工程”(reengineering)。有人认为这股风潮是受到韩默教授及钱辟教授写了《企业改造》这本书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说韩默及钱辟即为“变革工程”的开山鼻祖,因为这和许多经营管理的学说一样,是企业先实践,而后才有学者将之整理为一套理论架构。

不论是美国或日本,从以前到现在,都有一些公司做过变革工程的工作。或许他们并不使用 reengineering 的字眼,但精神、手法和成效等,却是变革工程。像美国的通用电气、克莱斯勒汽车、日本的大和运输(宅急便)、7

—Eleven 等许多具有先见之明的企业,都曾执行过变革工程的改革手法。韩默是首先将这些企业因应环境剧变的革命性作为,观察其共通点,汇

集成若干项的经验法则,而整理出一套变革工程的管理学说。不过,我认为他谈的不够彻底,我希望能综合多年来在企业实际辅导和工作的经验,以更宏观的观点来谈变革工程。

在谈变革工程定义之前,我想先谈分工理论的诞生及被取代。近代分工论真正的实践者——泰勒

亚当·斯密在 1776 年发表的《国富论》一书里,曾经提到如果用十个人分工去做针,那么十个人一天可以做出 48,000 支针,如果不分工一个人做, 从材料到成品一天顶多只能完成 20 根针。这是最早提出分工可以增加产量的理论,但因斯密本人是哲学家,而非工程师,书中所叙述的,也只是现象, 而非方法,想学也学不来,因此这种说法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但到了 1851 年,第一次将分工理论应用在枪枝零件的生产与装配上,亦

即标准的零件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美国的大量生产系统。到了 1914 年亨利·福特的 T 型车开始批量生产,于是人类史上装配线(assembly line)的时代终于来临。在那时,只要你做得出产品,就可以卖出去,问题是根本来不及生产产品来供应市场。

不过,严格地说装配线的出现,应归功于工业工程鼻祖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er)博士所提出的“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泰勒的科学分工,是把工作加以步骤化、细分化,使每一个人只要专注于自己这一部分的工作,把自己这部分完成即可,亦即“reducing each job to its smallestparts”。有人批评它违反人性,其实它也有人性化设计的一面,这是为了因应当时美国的移民文化,使来自各地、语言不同的移民,能在最简化的步骤下,不必使用语言沟通,而且教一次就会做,也不必去了解别人做些什么,这种分工方式在当时是非常重要及必需的。

以福特 T 型车为例,在 1914 年装配线导入之前,一台车子的造价要 850

美元,但大量生产之后,只要 290 美元。假如换算成 90 年代的币值,那就是12,000 美元与 4,100 美元的差距,这是距离我们八十多年前发生的巨大变

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促使大量生产的标准化运动推向极致,美国军舰、战机和武器生产的数量、速度,令其他同盟国瞠乎其后、难以置信。以分工的标准化大量生产,固然有其时代的必要性,但不可讳言,工业

化社会的单调逻辑,缺乏人性化的设计,使人的存在失去意义。当你问及一位汽车生产线上工人,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时,很可能回答的是“我是装玻璃窗的”,而当你问及另一位所获得的答案则很可能是“装轮胎的”,这些人已经忘记自己做的是汽车,是一辆会动的车子,而不是一扇好的窗子或一个好的轮胎而已。

这点是非人性化社会的共通现象,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工作的单一化, 而失去活力及乐趣。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所讽刺的,就是一个被严格要求重复生产动作,及速度落后的官能焦虑后遗症。

所以,从工业化社会进入资讯化社会的意思,并不只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已,而是从原来非人性社会进入到讲究个人品味、感觉、个性、弹性、美、价值等人性元素的社会。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沿用过去的想法和方法——“我只要有,偶尔故障没关系”。这种想法,是源自以往物质较为匮乏时的观念,它的缺点是厂商埋头于大量生产,而不注重品质的把关,这也是近二十年来美国工业衰退的最主要因素,因为“一直有人买”,所以养成老板们只要解决“如何以最快速度制造出来”的问题,而将赚钱与其划上等号的习性。

习性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

习惯是一种因,你现在种下的因,就将会是未来所收的果,很快,不出几年就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同样,在导入变革工程的时候,如果观念错误也会是如此。

有人认为,变革工程就是流程改造,所以花了许多力气在缩短工作流程。但其实问题可能不是出在流程处理的速度,而是出在系统与制度的设计。一项工作要经过许多部门的协调与核准,如果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那么就算每个部门处理的时间缩短或加快又有什么用?再拿搭铁路自强号为例,从台北到高雄正常要停九个站,就算每站停靠时间缩短,搭乘时间最快也要四个半小时,要真正缩短通车时间,恐怕必须从每个站停靠的必要性检讨做起。

变革工程就是改变游戏规则

什么叫作“变革工程”呢?早在距今十五六年前,“变革工程”便已出现在管理学的词汇里,但并无固定的定义,以我的经验而言,若是把它解释成一个人人都可以直接明了的意义,那就是我最常讲的一句话——改变游戏规则。

十年前人人争相传诵的《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作者汤姆·彼德斯(Tom Peters),在 1993 年 10 月又完成另外一本《解放管理》(Liberation Management),他在这本书的扉页写道:“在纳秒的90 年代,组织必须解体。”

何谓纳秒(nanosecond)?纳秒是 10-9 秒,比我们常谈的“微秒”10-6

秒更快、更短暂。彼德斯以此来形容 90 年代,一点也不夸张,因为 90 年代变动之快速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只有原子弹的爆炸才能比拟,这点看法正和彼德斯不谋而合。

而彼德斯所谓的“解体”,其实就是进行重组(restructuring)。重组, 不仅是消除弊病或解体成一堆独立自主的小企业,同时更是彻底的改造。不过我觉得重组也好、解体也好,都不如“变革工程”一辞涵盖的意义广泛。从思考开始,它既能阐明重组改造之意,又能涵盖“业务流程改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部分涵义。

精确一点说,变革工程可以定义为**“为达成企业或组织永续的发展, 掌握社会、环境的脉动,不断地变换思维模式,重新设计经营事业的流 程及相关的活动。”**

“变革工程”并非指发展形态与大小的改变,而是整个组织思维模式的改变、作法的改变以及处世态度的改变。换句话说,是企业价值观及文化的改变,和过去完全不相同,所以我用了简单的“改变游戏规则”这句话来说明。

拿掉传统的、习惯的、既定的思维模式,用更高层次的想法来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就是“改变游戏规则”。有个著名的实验是这么做的:将一只青蛙放进一锅热水中,它一下就弹跳出来。但是,如果是把青蛙放进一锅正准备加热的冷水中,那么它会悠游于锅中的冷水,慢慢地冷水变成温水, 随着水温愈来愈高,青蛙的行动愈来愈缓慢,最后就在锅中的沸水里被煮熟了。

我们将这个现象称为“煮熟青蛙并发症”

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我们常沉湎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不愿承认环境改变,一味地以老的想法做事,最后也可能会像那只无力跳脱沸水的青蛙。

前人有句名言“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我们之所以有今日,全是习惯使然,若想拥有和先前截然不同的人生,那就非得有巨大的改变不可,这道理在个人人生和企业身上都是一样的。

通常,人会改变有三个主要的理由:

  1. 遭受到突然的冲击(shock)。例如:有亲人意外丧生、突然被解雇、突然被休妻、突然被休夫⋯⋯

  2. 演变(evolution)。如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对环境的变化逐步地适应,或者如前述的“煮熟青蛙并发症”。

  3. 改变游戏规则(changing the game)。主动出击,预先洞悉环境的变化,采取棋先一着(anticipation)、创新(innovation)、改变策略的行动(strategic change)。

大部分人的改变是被动的,然而被动的改变总是相当痛苦的,所以人常会抗拒改变。有人说,只有婴儿尿湿了,才会喜欢接受改变,以大哭表示要换尿布。事实上,人在小时候最容易接受改变,父母说什么、老师说什么, 都听得进去,长大了反而比较有定见。

此外,人抗拒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来自恐惧,不知的未来比“痛苦的现在”还要可怕,虽然对现在很不满意或很痛苦,但是改变现状后不知会变成如何,这更令人恐惧,因此宁可维持现状,不敢改变、不愿意改变。

但是,我们要知道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所产生的。不改变不但没有机会,连生存都会成问题。

我的好友游伯龙教授钻研人类的行为科学多年,他将束缚我们想法、做法、判断能力的限制称为“习惯领域”(habitual domains)。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领域,并形容它就好像“龟壳之于乌龟的关系”,也是我说的“既定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如果要成长,就必须努力打破自己的习惯领域,也就是跳脱既定的思维模式。如果领导者能够了解思维模式对成长造成的限制,并努力去改变它,就可以突破自己成长以及企业成长的极限。著名的国画家李可染先生一直从事中国画的变革,独创出用重墨、浓墨的泼墨山水画,为了打进传统, 虽然已经成名,年届四十还拜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名家为师;为了突破自我, 七十岁还登黄山写生。他的座右铭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我想他能在画坛有如此杰出的成就,正是人如其言的缘故,非常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变革的五门心法

那么,究竟要如何进行组织的变革工程呢?我认为有五个关键,组织的领导人和成员必须把它当作心法来修练,分别是“思维模式的改变”(paradigm shift)、“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人员的活性化”

(empowerment)、“系统思考的流程改造”(system think for process shift)及“资讯科技的运用”(information technology),这五门心法环环相扣, 互有关连,兹分别说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