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教育改革

有愈来愈多的父母宁愿花更多的钱,让小孩子去念类似森林小学的自由学校,或是到国外念书,甚或干脆让小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不愿让他们进入台湾现有的教育体系内念书。这些父母在担心什么?是不是台湾的教育已经变成一种绝对的压力,让学习不再有趣?还是教育系统已经僵化到所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继续学习的能力?长久以来我们所一直高喊的教育革“新”,是不是都成为治标的口号,而不具治本的实效?

僵化教育,失业源头

1996 年年初,马来西亚政府邀请包括我在内,来自欧、美、日的 10 名舆论领袖,到吉隆坡参加 International Brain TrustDiscussion on

Malaysia’s Strategic Plan for Education2020 研讨会。会中主要讨论马来西亚的教育应如何改革,才能在 2020 年达到发达国家的目标。在我提出许多教育革“心”想法后,德国柏林大学的劳恩(Dr.Ute Laur-Ernst)女士感动地对我说,她非常赞同我的看法,因为德国失业率所以会居高不下,便是由于过去职业教育太成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经由努力而学会某项专业技术。现在工作转换频繁,但是原来的专业教育中并未强调如何再学习的心灵教育,使他们失去了再学习新技能的意愿。德国社会现今普遍存有因不适应环境,而被迫提早退休或是领失业救济金的高级专业人士。对于德国这样一个已开发的先进国家而言,这种现象毋宁说是一个最大的反讽,同时也是社会资源的巨大耗费。

学会终身学习

反观台湾当前,虽然失业率仍然控制在 3%的充分就业标准之下,但是高学历反而有高失业率,企业主又经常高喊人才难求,再加上愈来愈多高学历人士走上了作奸犯科的不归路,不禁令人为台湾的教育忧心。到底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而台湾最终是不是也会陷入像德国及许多先进国家一样的“失业迷思(myth)”中?

其实不论是台湾或德国的教育问题,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未能认清教育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记忆,或是学会运用某项技巧,而是在于学习如何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目的模糊错置,使衍生的教育制度也遭严重扭曲,变成只重视智商的高低、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完全忽视了心灵教育的传授及完整人格的养成。就像台湾现在的情况,由于千年来科举制度的长期影响,使得社会价值观极端看重考试的成绩,一般人更普遍地认为,只要是考试得高分就是好学生,将来也一定会有成就。因之教育的目的就被错置成为了求取高分, 而为了顾及评分的公平性,所有教育方式也失之偏颇地被设计成强调绝对性

(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其他解释都是错的),而不是强调客观的相对性。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便是单一思考、单一标准的人才,对于不同的答案、意见不能接受,也缺乏足够的逻辑思考力,去分析这些不同的意见。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一元化的思考教育,大幅地减弱了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而易于遭淘汰。

不鼓励多元思考的教育制度,除了无法培育出能因应时间、环境变化的领导人才外,更会抹杀具有发展潜力的人。举例来说,最近 CPC(中国生产力中心)有几位表现优异、且未满 40 岁的年轻同仁,陆续向我表达想要移民的计划。理由不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台湾当前的教育制度,已完全扼制小孩子完整的人格发展,教学的目的只为了成绩,一切的问题也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他们的小孩常因为不同的解释及答案未被接受,而对学校、甚至学习充满挫折感。既然“学习”从小就被制约(conditioned)成不愉快的挫折经验,而小孩子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信心”(confidence)也在这种过程中遭摧毁,那我们教育体系所培养出的人才,又怎会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革心开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光是改变教育方式的教育革“新”,已不足以应付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想要成功变革,就必须从教育革“心”开始。换句话说,教育目的应是在培育受教者,养成“情感智慧”。所谓的情感智慧, 简单说就是人类心灵的成熟度,来自心灵力及脑智力的完全结合。一个具有情感智慧的人,才能经常保持心灵的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去接纳相反的意见,能自我激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去面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在这种教育目的下所养成的人才,才真的是“学会如何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的人才。我相信,一个具有高度情感智慧的人,即使是个 60 岁的老人,还是可以在资讯科技的协助下,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转型为一个全然陌生行业里的专家。

其次,我主张革“心”的教育方式应该从出生就开始。人从刚出生的一刹那,便开始以各种感官去学习,而且在 6 岁以前,人类的学习能力最强、吸收力也最广泛。举两个同时出生,但是一个在台湾,一个在新加坡的新生婴儿来比较,到了 6 岁的时候,由于成长及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语文、异文化接受度、思考的多元程度等方面,便开始会有学习能力上的差距。这个例子并不是要比较其中教育制度的良否,而是要强调教育目的及系统的设计,应该上溯到甫出生的婴儿,然后再衔接后续纵向的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年教育,并扩及横向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想要培养出下一个世纪的领导人才,我们应该在下一代刚出生时,就给予他们一个开放、多元的“心”教育环境。

再者,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一项研究显示,儿童会经由三种方式学习:

  1. **活动式(haptic):**经由移动、接触及实际去做而学习。

  2. **视觉式(visual):**经由视觉图像而学习。

  3. **声音式(auditory):**经由声音及音乐而学习。

一般儿童的学习中,平均有 37%是经由活动,29%经由视觉,34%经由声音。因此采用多样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习变得有趣、更容易吸收,也进而会让学习变成终身有趣的生活方式。结合多元学习的教学目的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能培育出一个具多元思考、学习能力的人才。而惟有具多元思考能力,我们才更能接受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想。

中国历史上智慧最有成就的时代,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不同的思想流派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去散播多元的理念,才能创造出诸子百家共存共荣,并且可以因时导势的领导人才辈出。但是学术思想帝制化,以及教育方式科举化后,以后的历史中就很少再有如此大格局的智慧成就。台湾现存僵化的教育制度,几乎已经有五十年未再改变,而学校也称得上是现存最古老、改变最少的行业。面对现在这个每天都有重大变化、创新的变革年代,如果我们不在教育上做全面的革“心”,那台湾在下一世纪就可能要面临遭淘汰的命运。

1996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