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将工作当作游戏。

游戏的感觉是快乐、刺激,而不觉得累。如果员工会感觉累,这家企业就不是活性化的组织。符合前述三项条件的企业,基本上就会让员工每天早上非常渴望去工作,而且充满活力,丝毫不感觉疲倦,也不怕任何阻碍和挑战。员工会有一种“很好玩”的感觉,在提供服务或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顾客也会被员工的上进心和愉悦感所感染,而对企业有不一样的评价。

其实人工作上的最大障碍是自我限定。例如最高纪录为 2 米的跳高者,

跳高前不知道竿子事先调高了 3 公分或 5 公分,他以为高度是他能力所及的

  1. 米,就能轻松过关,如果事先知道高度已超过他的水准,心理障碍反而会让他却步。因此人必须不断接受挑战,不局限于现有的成果,才能进步。将跳高或运动的精神导入企业组织,会让员工乐此不疲。

组织扁平化

要让员工活性化,组织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传统的组织是金字塔型, 总经理高高在上,上面的人很难接近第一线,造成下情不能上达、上面的想法也不易为基层人员所了解。要改革组织,首先就需要推倒金字塔,将上下的层级减少,亦即所谓的扁平化。扁平化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他是这一个组织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他就可以做决定。换句话说组织扁平化的最大的目的在使企业内的创意、智慧平均分布在整个组织内,使每个人都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无限能力。在此提供中国生产力中心的经验。

生产力中心从 1985 年就进行改革,从前的组织是总经理、处经理、组经理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我认为应该将金字塔颠倒过来,总经理在最下面,上面是中间干部,第一线则是工作人员和顾客。但是实施结果发现中间干部还是太多,第一线人员受到太多限制,无法确实发挥改革的效果。因此我进一步要求打散金字塔组织,变成扁平化的组织。扁平化后,以组为单位,我希望他们是一个自主管理小组,能面对环境的变化自行应变,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至于各组的经理如果没有人自愿担任,就由同组同仁互推二人,最后由总经理我来裁决。如图 5—1 所示扁平化的初期显现独立性组织,但这不是我们期待的组织,我们希望成为相互依赖的多层网状组织。

生产力中心的扁平化增强了工作同仁的责任感,因为他们直接面对客户,顾客的喜怒哀乐,他们最清楚,我信赖并授权每位同仁可以立即处理客户的抱怨,不必层层签报。对于市场的变化,他们也能发挥中小企业弹性、机动的特质,随时根据经济环境和企业需要来调整生产力中心的服务。所以当台湾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时,我们有一批过去推动工业自动化、资讯化的同仁立刻针对流通业的自动化及现代化组成专案小组,一方面向政府提出我们推动的构想,一方面结合业界成立物流业者联谊会,共同来为流通业升级做

点事情。

在扁平化的组织中,我常跟同仁谈到我只是扮演一个“仓库管理员”, 同仁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若发现不是自己小组的财力、人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但又对国家、社会很有帮助,可以来找我,由我找出资源来协助他。

这样的想法在企业的管理中是相当先进的。不久前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

(Fortune)才谈到未来的组织中会有四种角色:第一种是政策的制定者,负责领导及规划组织前进的方向;第二种是资源的分配者,负责组织中人力、财力、物力的调配(正是我所说的“仓库管理员”);第三种是专案管理者, 负责各种业务、投资或行政专案的规划与执行;第四种则是所谓的专家,拥有特殊的专长,可以在不同的专案中执行任务。事实上,这就是生产力中心现在的组织形态。

是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必须扁平化,我想也不尽然,可是在变革中,将组织的成员面对顾客,根据顾客的需要来设计组织形式是相当必要的。

变革工程的推动绝对要由上而下,不论职位多高多低,只要能做到一件事就是成功,那就是把自己想成总经理,判断这件事值不值得做?所以扁平化组织最终目标也是要使每个人都是老板,都有做决定的权力。

当然,初期会发生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小组比较孤僻,少和其他组联系, 并非相互依赖,这些做得不好的小组会缩小,甚至消失。至于做得好的小组, 会膨胀或分成多组。目前 CPC 约有七八十个自我管理的小组,组织小的优点是容易沟通,正如台湾的中小企业一样,容易出奇制胜。但是组织小的缺点是假如没有很良好的横向沟通合作的能力和意愿,则对较大型的项目

(project)不敢去接,因此反而阻碍成长。

所以,身为组织的领导者,不应将组织扁平化视为大功告成,组织共通价值观及远景的塑造更为重要。在扁平化的过程中,我与 150 多位组经理和资深顾问曾经共同研讨出中国生产力中心的使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