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能直接推销贵公司的产品,甚至你自己。

●你亦可以透过网络付钱或收钱。

现在,“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已经从“网际”(inter)走向“网内”(intra),所谓“网内网络”(intranet)应运而生。许多企业不仅透过“国际互联网” 行销产品或建立与客户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发现可以用此网络联系分散在各地(有时是跨国)的分公司、子公司、服务处或经销点。过去企业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往往需要投入大笔的费用建立专属自己的资讯管理网络,但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遍,企业发现透过此现成的网络也可以进行沟通,而且成本低廉。例如从 AT&T、李维氏牛仔裤、到 3M,上百家企业都以网络紧密地结合;康柏电脑公司员工以全球资讯网传递他们的投资计划;福特汽车的亚洲、欧洲的研发中心也以“网内网络”支援美国的设计中心完成 1996 年“金牛座”的引擎设计。

资讯科技要用在创造独占性

不过,今天多数企业在应用电脑(资讯科技)时,所犯的根本错误是仅把以前的作业方式电脑化而已。资讯科技虽然急速发展,但应用面却很差。比如说在 80 年代后期,大家都知道“管理情报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已经落伍,必须建立“战略情报系统”(SIS,Strategic InformationSystem),但在日本经过三四年的热潮,可说 99%失败。原因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哲学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想法的问题。

因为“管理情报系统”(MIS),只是将人为的管理控制改为电脑的管理控制,但经营思维并没有彻底地改变,“战略情报系统”(SIS)必须从顾客的情报搜集、分析做起,重新设计组织的运作,以“创造性的破坏”来完成变革。

我认为将企业内外之价值活动的整合,来创造新的价值活动,达到独占性的竞争优势,才是真正的“战略情报系统”(SIS)的意义与目标。所以, 资讯科技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将旧的作业流程改善而已,而是将其完全破坏, 创造出一种完全新的作业方法或作业程序,这也是我所强调“变革工程”的重要心法。

资讯系统的演进

从资讯系统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如 60 年代是以“电子资料处理系统”

(EDPS,Electr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为主流,但是到了 70 年代“管理情报系统”(MIS)就取而代之,不过在 80 年代又有“决策支援系统”(DSS, 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兴起,继而是 90 年代的“战略情报系统”

(SIS),但可以观察出的是,在 2000 年代将是“整合管理系统”(IMS,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的来临。资讯系统的演变,事实上也代表管理思维的变革。

如 60 年代谈的是省力化、正确化、迅速化等,但在 70 年代则重视经营

管理的充实与效能,发展至 80 年代更为注重解决问题的确实化与效率化,直

到 90 年代就蜕变为强化竞争力、利润的创造、顾客满意等。

此外,资讯科技所带来的变革,不仅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由“生产导向”转变为“顾客导向”,同时资讯的共享与独占,也形成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彼此关系的变革。例如便利商店的 POS,如果在下雨的日子,光看电脑报表的显示数字,就可知道雨伞生意特别好,而且到处缺货,不过如照数字反映,就断定雨伞生意会更好,并大量订货、囤积商品,如此就犯了被表面数字所误导的错失,因为除了数字外,还要研判时间、状况等特殊因素。POS 还可以分析购买者的性别、社会阶层,配合购买的时间、地点,我们才能精准掌控资讯,采取有效对策,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需求者提供最适当花色、功能的雨伞。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要运用资讯科技,除了重视资讯的取得外,同时也注意收集、分析、研判、加工及提供等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接受而已,还要经过过滤、消化等程序,如此才可以达到活用科技资讯的目标。

整合经济的效果

在竞争激烈的企业经营环境里,我们都知道企业活动的利益来源,随着科技的发达,分为“规模经济”(economics ofscale)、“客层经济”(economics of scope)、“整合经济”(economicsof network,或称网络经济)的三个阶段。现在对企业而言,第三阶段的“整合经济”的是否发生效用,已是竞争优胜劣败的关键所在。

处于高科技的时代,为什么“整合经济”的效用,会越来越被重视?因为“整合经济”原本就是建立在“网络经济”上,除了企业自建的资讯网络, 运用外部网络,如对“国际互联网”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情报加以整合运用, 亦可产生独占性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组织内部,如果“整合经济”可以有效运作,那么善用外部高科技资讯将可使各种资料输入、处理的成本缩减至最低,同时交易处理时间也可以节省很多,并相对地减低在库成本的压力。此外,“整合经济”也可透过活用资讯产生乘数效应,进而再延伸为学习效应。例如有一家国际旅馆与研究气候变化的大学实验室合作,在旅馆屋顶上装置 24 小时的气候监视系统,透过“国际互联网”传送到实验室分析,而这家旅馆也同时将这些天气的画面定时传给旅行社,使得有意到此地度假的游客可以多一项资料判断, 结果使得观光客订房的数量大增。又如一家软件公司专门分析由人造卫星拍摄的地表照片,过去可以用它来判断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及配置,现在则可以用来分析各种农产品的年产量,对经营期货的商人就是相当有价值的情报,这些都是将网络资讯整理、加工创造出价值的例子。

从顾客立场出发的资讯革命

在日本以制造铝制建材闻名的东洋铝窗(Toyo Sashi),该公司最明显的成绩不仅表现在接受客户订货流程变革,将过去的二周缩短为一至二天, 同时市场占有率也由 28%窜升为 35%。东洋铝窗运用资讯科技的实例,重点并非只在于改善生产管理过程,而是重新检讨与顾客来往的订货系统,因此能缩短时间,除了贯彻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外,资讯高科技的新系统如“电脑整合制造”(Computer Intergrated Manufacturing,CIM)再配合“及时生产”的实施,也是功不可没。

由东洋铝窗的经验可知,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掌握资讯,特别是经由科技去取得资讯,这将是企业经营的重心所在。

日本运输业的变革先锋——宅急便

日本运输业因为宅急便的出现,而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家公司原是日本第五大的运输公司——大和运输,业务是替家电生产商送货到经销商。有一天,社长也是第二代经营者小仓昌男突然告诉社员,要开始新的服务,也就是送到家的服务,日文称为“宅急便”。不过他说出他的构想后,没有得到回响。半年后,他看到没有人照办,于是 1977 年他主动断绝和松下的来往。第二天,他的生意只有二个小包。小仓的父亲也是这家公司的会长,也反对他的儿子这种做法。但是后来生意逐渐上轨道,三年后终于转亏为盈,1989

年,宅急便全年送出的小包服务件数达到了四亿五千万件,比全日本邮局的邮包多了几倍。

对于习惯于旧有经营模式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而言,或许要使他们去认识现代资讯的科技力量,必须要采纳一种不熟悉、不习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要寻思活用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甚至是彻底的改造。但如果一个企业无法改变他们对资讯科技的观感,那么要谈改造,无异是缘木求鱼,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情。

日本大和运输成功的原因,也是能灵活运用科技的资讯的实例。由于在同业间该公司的历史算是资浅,虽然财力不是最雄厚,但大和能急速成长, 就是没有经营的包袱,所以能很快地引进最新的科技,掌握到新的资讯,并捉住顾客的消费动向。例如其能率先领先同业,完成经由米店、杂货店、便利商店等的收货管道,并形成点线面的服务网,主要靠的就是由 SIS 所建构而成的货物追踪系统及收发货系统。因此很快地大和就变成业界的龙头,甚至让“宅急便”也成为老老少少琅琅上口的流行语。

大和运输的每个运货司机随身携带手提式 POS,本身就成为机动式的营业所。司机就叫“售货驾驶员”(Sales Driver,简称 SD),时时刻刻都和公司联系。假使委托送货的客户想查询货什么时候可以送达,只要告诉公司货品的号码,公司立刻可以找出货品现在在何处、何时可以抵达。

从 POS 上得到的资讯,很快地就可以收到货,送上车,同时往收集配送点集中,如果是短程就可以让货物不落地完成运送,长程货品也可以很快地被分送上车,快速地送到各营业所,再发送至客户处。此外,当其他同业还在辛苦地使用多张传票处理货物,常常为传票遗失苦恼不已时,大和传票早已电子化,转成为数据码(POS Code)传送,根本不担心遗失的问题。

不过这个系统最大的好处还不在此。这个系统等于一个市场调查的系统,知道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可以推陈出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大和运输推出了冷冻宅急便、滑雪用具宅急便等,更值得一提的是送书的服务。

一般人买书,如果要求书店送到家,必须花四到六个礼拜,要加快速度就得多付钱。于是大和运输看准市场,和书商签约,以售价约五六成的价格买进,消费者如果向大和运输订书,送到府上不加钱,如此一来大和运输可以赚钱,消费者又因为快又不加价,乐于向大和运输订购。

变革工程不是改善现有流程,把现有的东西修修改改即可,而是丢掉现在所有方法,进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流程,用全新的方法。大和运输就是求变, 服务方法和以往完全不同,因此成长速度极快。

美国航空公司 35%到 40%的利润归功于电脑系统,因为美国航空除了出售机票,还利用全球几万家代理店,替乘客租车、订旅馆、买歌剧厅的票等, 使消费者旅行行程顺畅。

这就是步入资讯化社会的改变

宅急便的成功,使日本运输业出现了革命性的逆转,最重要的是资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推波助澜,使得这项生意如滚雪球般,愈滚愈大,最后竟成了时代的巨轮、时代的主流。现在,宅急便的员工在客户冬天滑雪时,可以精准地算出运送滑雪器材的时间,使客户们到达滑雪场之后,可以同时拿到自己的滑雪器材,不必费时费力地自己扛上山去,像此类

资讯的累积,为宅急便开发出许多极具经济价值的新服务方式。

美国联邦快递(FedEx)在“国际互联网”的投资,也成为一个成功的传奇故事。它每天要处理 240 万个小包裹邮件,为了彻底让顾客安心,在 1994

年 11 月开始,顾客可以进入全球资讯网联邦快递的“主页”(homepage)内查到他托运的包裹,现在每天将近有一万二千名客户进网查询,取代了过去他们用电话查询,运用“国际互联网”使得联邦快递每年节省了将近 200 万美金的人事费用。

“变革工程”实现了过去不可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梦想。

同样地,在资讯化社会里,任何一个行业有三个类似的竞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