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文化地理优势

各国科学家对东亚崛起和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发表许多真知灼见。有的把东亚崛起归结为汉字文化的胜利。因为东亚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采用汉字, 或者曾经采用汉字。有的认为东亚崛起是筷子文化的胜利。因为与匙子比较, 使用筷子更能锻炼肌肉,锻炼大脑,使手更加灵巧。熊猫等动物明星能够学会使用匙子,但是学不会使用筷子。从本质上说,汉字和筷子都是东方文化的次要特征,不是东方文化的本质,不能构成东亚崛起的主要原因。

有的学者把东亚崛起归结为儒学的影响。东亚各国不同程度地接受儒学。这样解释有一定道理,涉及东方文化的本质。众所周知,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学是东方文化中最有影响的部分。然而,简单地用儒学解释东方崛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孔子的故乡中国在近代衰落了。西方文化超越东方文化,资本主义超越封建主义,这是近四百年世界历史的大趋势。

对于东方崛起的解释,相当一部分学者持东西方文化结合观点。以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东方文化经历几千年的耕耘提炼,凝聚了宝贵的精华。东方文化一旦与西方文化汇合,取长补短,必然产生既高于西方文化又高于东方文化的新的文化力量。日本和“四小龙”的腾飞都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

关于日本的繁荣原因,众说纷云,可以列举十余条根据:教育水平高; 管理水平高;储蓄率高;积累率高;设备更新快;职工勤奋;罢工损失少;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政府调节作用等等。这些根据,有的是现象, 有的是表面的原因。为什么日本能够做到,西方发达国家做不到?深层的原因是日本较好地继承了东方文化的精华,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文化力量。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明治维新理论家佐佐间象山提出的国策是:“东洋道德西洋艺”。桥本左内提出:“器械艺术取于彼,仁义忠孝存于我”。我国学者魏源总结明治维新的经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学习日本经验比较容易,原因是有东方文化的共同基础。新加坡是推广儒学最认真的地方。立国之初,新加坡领导

曾明确指出英美道路不可取,应该效法日本。从 70 年代起,新加坡中学讲授儒学。《三字经》在新加坡译成英语,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向世界各国推广。韩国将宣扬《易经》的八卦图作为国旗图案,反映了儒学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东方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亚裔、华侨、华裔中体现得比较充分。他们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靠的是笃学、勤俭、乐群的优秀传统。美国斯坦福大学丹布森教授调查旧金山中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发现亚裔学生作业时间最长,每周 12 小时,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分别是 8.3 小时和 7.9 小时。1990 年美国华人 160 万,占全国人口 0.6%;在美国 13 万第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华人占四分之一,美国物理系和数学系主任中,华人占三分之一。在阿波罗登月工程的工程师中,华人也占三分之一。当前,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是各国人民感受到东方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结果。

同时,必须指出,日本率先走上东西方文化结合的道路,与日本远东的岛国位置有关。回顾帝国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的进程,自西向东逐步推移。印度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次大陆国家,消耗了英、法、荷、葡等殖民帝国巨大精力。他们既要征服印度地方势力,又要互相争夺。经历了 7 年战争

(1756—1763 年),到 18 世纪末叶才确立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地位。1840 年英国炮舰敲开中国大门。中国比印度更大,更难征服,再次拖住了英、法等殖民帝国的后腿,使他们无暇东顾。1853 年强迫日本开埠通商的是新兴的美国。不久,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给日本一个从容反思的机遇。经过 15 年探索, 总结印度、中国的教训,日本终于认定维新的道路。假如日本与印度的位置颠倒一下,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