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两部分: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社会发展水平指标。这两部分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1.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Product,GNP) 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被联合国采用,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联合国在划分国家类型和分配援助金额时,主要参考这个指标。1981 年 5 月,联合国规定最不发达国家的三个条件:①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 200 美元;②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于 10%;③识字人数占全国人口比重低于 20%①)。

任何一个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都有局限性,采用时要注意它的适用程度和适用范围。通常采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按本国物价和货币计算,再按当年的平均汇率折合成美元。各国的物价水平有差别,折成美元后并不反映实际购买力。1993 年瑞士的平均每人国民生产总值达 36000 美元, 最低的国家只有 100 美元,相差 360 倍。实际购买力的差距没有这样大。物价因素把差距拉大了。因此,通常采用的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为了研究实际经济水平,专家们提出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的概念,按所比较的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相等的汇率折算,而不是按国际汇率折算。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又称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概念计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计算体系。早在 1970 年联合国曾组织专家调查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发现两者的关系有三个特点。①经济发展水平与物价成正比,与货币实际购买力成反比。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一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上升,其它各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应上升。②不同类型的商品,地区间的价格差不同,可以在国际上流通的商品地区间的价格差较小。以美国和印度对比,相差 50%。不能在国际上流通的商品,如建筑物,地区间的价格差较大。美国和印度相差 70%。服务业的地区间价格差更大。③地区间的价格差与国家的开放程度有关。开放度大,地区间的价格差小。开放度小,地区间的价格差大。根据 1970 年联合国调查,印度的平均物价水平相当美国30%。1970 年印度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相当美国的五十分之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相当美国的十五分之一。

  1. 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社会发展水平比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多。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为国民提供基本需要的能力,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国民生产总值只反映一部分物质生活因素,不能反映社会制度、分配制度、休闲时间、家务劳动等因素对物质生活的影响,更不能反映精神生活。

由于社会发展概念的复杂性,反映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比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复杂得多。不同的专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

① 蒋昌颖、郑永良,国际银行业务发展大趋势,亚太经济时报,1993 年 3 月 1 日。

不同的名称,如“社会进步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等。198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社会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方面的 16 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