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梯度与地理趋稳性

地理梯度又称地理势,是衡量地理过程强度和方向的概念。气压梯度、重力梯度、温度梯度等是自然方面的地理梯度。人口密度梯度、生活水平梯度、国民收入梯度等是社会方面的地理梯度。决定地理梯度强弱的要素有两个。一是两地间的绝对指标差度;二是两地间的距离。指标差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正比。距离长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反比。

地理梯度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流动的基础。风疾水急是地理梯度大的表现。

由于要素流动,地理梯度逐步减弱,最终趋于一致。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原先比较稳定的地理系统,经过扰动,出现新的地理梯度,产生新的地理趋稳性运动。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循环。

地理梯度是地理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地理趋稳性说明地理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人们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预测地理过程强度和变化趋势,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调节地理过程、利用地理过程(左大康,1990)。

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概念有助于说明许多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人口的经济迁移为例,它的强度与两地的经济收入成正比,与两地的距离成反比。经济收入趋向平衡后,迁移强度逐步减弱。改革开放前,香港与宝安县经济收入差距大。宝安农民大批迁往香港。改革开放后,宝安一带经济发展加快, 外迁趋势减弱,有些迁到香港的劳力返回宝安。在山东与东北间也有类似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发展较快,原来由山东移居东北的劳力,有些返回山东。1949 年以来,我国政府主持的移民,不少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逆向迁移,由收入较高的地区迁往收入较低的地区,违反地理梯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