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北转移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活动的中心不断移动。纬度地带性转移是人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重要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文化中心经历由南向北的转移。当前发达的地区, 古代社会经济相对滞后。当前不发达的南方,古代社会经济相当繁荣。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恒河流域在亚热带;我国文化发源地黄河中游现在是暖温带。6000 年前,蝫安半坡遗址和 3000 年前殷墟都发现亚热带气候才有的动物骨骼。那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2—3℃,年降水量比现在高 500 至 600 毫米。19 世纪四大文明古国中除巴比伦已不存在外,其余三个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政治上相继新生, 经济上仍是发展中国家。今天的发达国家主要在温带。

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文化中心经常作纬度上的转移。

美国在短短 300 年内,经济文化中心有两次重大的南北转移。殖民初期, 种植业是美国的经济命脉。美国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种植业集中的地区,经济比较繁荣。北部温度较低,地形多冰缘残碛物,比较破碎,不宜于种植业,经济相对落后。进入工业化后,北部煤、铁、石油、森林资源相继开采,工业和现代化运输业兴起,经济实力超过南方。美国南北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北方新兴工业和南方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种植业的较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中心出现第二次纬度迁移,由北方迁向南方。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得克萨斯、亚利桑那等南方各州发展迅速。南方气候温暖、风光秀丽,对朝阳工业和居民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主要方向由北向南。古代我国人口重心在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晋朝到宋朝,

出现两次人口经济和文化南移高潮。唐朝安史之乱是我国南北关系的分界线。安史之乱前,北方的人口经济和文化仍高于南方。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超过北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北方旱作农田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

表 9 我国北方与南方人口比重变化

公 元

纪 元

北方占全国

(%)

南方占全国

(%)

2

西汉元始二年

81

19

10

东汉永和五年

59

41

742

唐天宝元年

60

40

1102

北宋咸平五年

41

59

1491

明弘治四年

40

60

1820

清嘉庆二十五年

33

67

1932

民国 21 年

38

62

1982

43

57

田大批开发以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表9)。

20 世纪以来,特别是 50 年代到 70 年代,北方人口比重有所回升。北方丰富的煤、铁、森林为基础工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肥沃的松辽平原吸引不少垦民。中国工业化初期人口北移与美国工业化时北方兴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南北关系出现新的转机。“雁南飞”,我国出现历史上第三次人口、经济和文化南移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