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度地带性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东西差异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有句成语,叫“力争上游”。这里上游代表高水平。实际情况相反,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下游社会经济水平比较高,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和市都在东部。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年) 建议”第一次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西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建议指出,正确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发展横向联系,是指导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

我国东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叠加的结果。在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 气候。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反映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季风是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现象。在季风影响下,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内陆干旱少雨。

  2. 地貌。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源于西部高原的河流,在东部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加剧了东西环境差异。

  3. 海岸线。东部面向大海,有海运之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4. 矿产资源。我国煤、石油、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北部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方由纬度地带性引起的劣势,加重了经度地带性的影响。

社会条件方面,有下列四点对东西经济差异有影响。

  1. 自唐以来,我国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东移。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迁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在北京居多。南北大运河把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联系起来。东部地区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有较活跃的商品经济传统。

  2. 五口通商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传到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地区兴起。内地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展迟缓。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前哨在沿海。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五个沿海开放区都在东部。

  3. 东南沿海华侨、海外华人、港澳台亲属较多。他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和技术,传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经验,促进故乡社会和经济繁荣。

  4. 内地少数民族较多。1949 年以前,有些少数民族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处在原始社会。 1949 年以来,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历史背景对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朝鲜族和满族,大多数分布在内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