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结构变化趋势

大、中、小企业的界限是一个历史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年产 100

万吨钢的钢铁厂是大型企业。现在年产 500 万吨钢以上的钢铁厂才是大型企业。大、中、小型企业互相协作是一个普遍现象。究竟如何结合,各占多少比重,因地、因时、因部门而变化。

一般说,大型企业设备和技术比较先进,产品质量较高,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较低,经济效果较好。根据国际标准,年产 70 万吨的水泥厂,劳动

生产率比年产 35 万吨的水泥厂高 48%,生产成本相对低 16%。年处理 600 万吨原油的炼油厂与两座年处理 300 万吨的炼油厂比较,投资少 31%,占地少 44%,生产费用下降 25%,劳动生产率提高 70%。60 万千瓦的火电设备与 20 万千瓦的火电设备比较,单位功率的设备造价低 10—20%,电站建设费用、机组制造工时和钢材消耗量少 20%。但是,企业规模过大时,原燃料和电力消耗量大,运输任务繁重。

小型企业有三个优点。①灵活。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差别极大。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生产和生活服务。②产品单一。这便于为大企业配套,便于利用大企业的副产品, 进行专门性的加工。③变化快。船小好掉头,小型企业固定资产少,包袱小, 技术革新快,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方向。象日本这样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小型企业占工业企业总数 99%,占工业产值 60%左右。

在处理大、中、小型企业关系方面,我国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个倾向是过分强调小企业、小设备,认为越小越好,越土越好。1958 年我国已经掌握 1500 立方米高炉的全套设备制造技术,还提出大办小钢铁的口号。全国竖起了上万座小高炉。大部分小高炉的容积只有几立方米,甚至 1 立方米,比 400 年前比利时出现的第一座高炉还小。有的小高炉炼出的“铁”,其金属含量比铁矿石还低。1958 年动员几千万人上山采矿炼铁,破坏森林,平调农民物资,造成巨大损失。当时的口号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际上是“破除科学,胡思乱想”。1962 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这些“一脚踢”的小高炉,全都拆除。70 年代初又闹钢铁翻番,再次大上小高炉。同时还建小化肥、小煤炭、小水泥、小机械,称五小工业。小钢铁与小化肥亏损最大。大体上每年各亏损 10 亿元左右,被称是“两小无猜(财)”。

另一个倾向是过分强调洋设备,大设备,重复引进洋设备,耗用外汇多, 设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也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