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可以证明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

  1. 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评价、利用有社会性。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是自然环境转化为自然资源的桥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过去排除在资源以外的自然环境要素,一旦有了利用和开采的手段,便逐步转化为有用的自然资源。

  2. 自然资源中,有人类的附加劳动。战国时代,菊花只有黄色一种,又称黄花。古诗词中黄花表示菊花,“人比黄花瘦”,比喻人比瑟瑟秋风中的菊花还消瘦。现在菊花有三千多个品种,红、黄、蓝、白、墨、绿俱全,不能再用黄花代表菊花了。这是人类长期培育的结果。今天,人们在一块土地上耕耘或建设,很难区分土地的哪些特性是史前遗留下来的,哪些是人类附加的劳动结晶。有一点可以肯定,洪荒时代的土地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深埋在地下的矿产资源,山区的原始森林,从直观上看不到人类的附加劳动。然而,人们为了发现它,保护它,付出了劳动,甚至生命。因此,矿产资源和原始森林含有人类间接的附加劳动。勘探石油的费用每每比开采石油的费用还高。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附加劳动是“合并到土地中”了, 与自然资源浑然一体了①。自然资源上附加的人类劳动是千百年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1. 自然资源和劳动一起构成国民财富的源泉。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国民财富是反映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之一。20 年代初,美国有国民财富3000 亿美元,其中,农村土地 522 亿美元,城市土地 400 亿美元,合计占全美国民财富 30%以上。1980 年日本有国民财富 2531 万亿日元,其中,土地资源占 25.3%,森林资源占 1.1%。我国对自然资源缺乏系统估价。我国曾一度否定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没有国民财富指标。怎样估价我国的国民财富,不但是对我国陆地和海域自然资源估价问题,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辛勤劳动的估价问题。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727 页,人民出版社,1966 年,第二版。

自然直接和间接构成生产力要素的组成部分。生产力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第二部分是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还包括耕地、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仓库等;第三部分是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界直接提供的森林、矿藏,以及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棉纱、钢材等。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界。以冶金工业为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矿的品位对劳动生产率、成本有决定性影响。目前,铁矿品位高低相差一倍以上。贫矿采出后要选矿。选出的人造富矿成本比直接开采的富矿高四至五倍。铜矿品位相差更大,最富的含铜 10%,贫的只含 0.5%。

众所周知,国民财富、生产力是经济学的概念。在这些经济学概念中蕴涵着自然的因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自然资源的综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