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规模的城市互相配合形成体系

按照我国政府规定,100 万人口以上是特大城市,50 万到 100 万人口是大城市,20 万到 50 万人口是中等城市,20 万人口以下是小城市。由于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在国内外为数甚多,这里暂按 100 万人口作为大城市的起点。

大、中、小城市的关系反映城市体系内在结构,是我国城市政策的焦点。在一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不能

互相替代、互相排斥。大、中、小城市间的关系,犹如灌溉渠道中的干渠、

支渠和毛渠的关系,共同构成灌溉渠道体系。又如果树的树干、主枝和果枝的关系,共同构成果树的整体。过分强调一个规模类型的城市,排斥另一个规模类型的城市,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每一个区域的城市体系,都是不同规模的城市的有机组合。每一座城市的规模都反映区域腹地的需要。尉缭子说:“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伍子胥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孙宗文,1986)。这些箴言, 都说明城市与腹地的关系。

客观上需要有一座大城市的地方,城市规模不会停留在小城市阶段。我国中部和东部的省一级城市大都是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专区一级城市大都是中等城市。一些四五千万人口的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来启动。

客观上只需要一座小城市的地方不可能出现中等以上城市。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全自治区人口 180 万,首府银川人口 10 万。当时,银川

的规划规模 100 万人口。搭起架子,无法实现。到 90 年代银川还是一座三十

几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958 年安徽阜阳的城镇人口不到 6 万,也规划一座 100

万人的大城市,主干道红线定为 60 米宽,一座 2 平方公里紧凑的小城,拉成

东西 8 公里,南北 5 公里松散的城市。

关于普遍适用的城市最佳规模研究得不到圆满的结论。由于城市发展阶段和腹地的多样性,只有具体城市的具体历史时期的相对的最佳规模,没有各个历史阶段和各座城市普遍适用的最佳规模。有的论著根据大城市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供应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弱点,贬低大城市的作用。大城市存在的弱点,又称城市病,说明大城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城市应该进一步改善,逐步克服薄弱环节。有的论著根据不同规模城市在经济效益上的差别,证明经济效益较高的城市规模段是最佳城市规模。进一步分析, 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因素十分复杂。有些经济效益好的城市有特殊的产业基础,如烟草工业、石油工业。这些产业是无法普遍推广的。经济特区城市的效益较好,也不可能把全国都建成经济特区。从另一方面说,经济效益较差的城市,正是需要加强建设的对象,犹如贫困地区需要加强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我国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