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与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差别缩小

技术进步推动城市和乡村向相反方向转化。城市绿地面积增加,环境质量改善,中产阶级以上居民向花园别墅过渡,一家一座小楼,周围绿草成茵,

花木环抱。城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向乡村扩散。乡村同样可以享受现代科技创造的生活消费。城市与乡村的生活质量逐渐接近。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工业化初期,工业进入机械化生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农业滞留在手工业阶段,工农业的差别是很大的。随着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 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渐赶上工业水平。由于农业作业面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现代农业的人均装备水平超过工业。工业和农业的实质性差别越来越小。有的学者把美国今天的农业称为石油农业,称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农业和工业的唯一差别是:农业在广阔的空间分散作业,利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生产;工业大都在狭小的封闭的空间作业,利用化学、物理过程进行生产。

科学技术进步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有多方面的影响:社会的劳动结构和劳动层次不断提高;在劳动总量中,体力劳动的比重下降,脑力劳动的比重上升;体力劳动逐渐脑力化,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界线逐步模糊化。在工业化社会,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移,新增的工作岗位大都需要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担任。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增长很快。生产过程电气化和自动化使得体力劳动的内容发生根本变化:①简单的重复性劳动由自动控制系统完成;②有毒的、危险的深水的作业由机器人操作。发达国家出现“无人车间”,“无人工厂”。

根据统计,实现中等程度机械化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数比例是 6∶ 4;实现全盘自动化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数的比例是 1∶9。以日本为例,在经济增长因素中,50 年代后期,劳动力增加因素占 57.6%,资金投入因素占 22.9%,科学技术发展因素占 19.5%;到 1979 年至 1980 年,劳动力增加因素降为 0,资金投入因素占 35%,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占 65%。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将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首位。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在对外介绍时常说:“本公司是培养人才的公司,兼作电器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