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的第一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理论的基石。如果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分布和分异是杂乱无章的,或者是均一的,就不可能有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有地理学。

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深化史。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认识到地球表面的纬度差,将地球分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被称为“地理学之父”。19 世纪初,德国 A.von 洪堡发现温度的垂直差异和大陆东西岸差异,发现植物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被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 世纪中叶德国 F.von 李希霍芬第一次提出自然分异的术语。19 世纪末,俄国 B.B.道库恰也夫在研究土壤地带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地带性学说,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仍在深化过程中。目前,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

究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共识主要有下列四点:①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②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③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④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

分歧集中在对地带性范围的理解上和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领域上。

对地带性的广义理解认为它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狭义理解认为地带性专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差异和垂直地带差异属于非地带性。两者的分布范围有限,与大地构造、地貌、岩性引起的非地带性分异一样。对地带性范围的分歧与对引起地带性的机制认识有关,也与着眼的地域背景有关。强调纬度地带的第一性,经度地带和垂直地带是对纬度地带的一次叠加、二次叠加,容易赞同狭义的理解。从地理位置的三维观点出发,强调南北、东西、高低的等质性,容易赞同广义的理解。着眼于中国那样的地域背景,容易接受广义的理解。对于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多高山峻岭的中国,纬度地带、经度地带和垂直地带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着眼于地势平坦和高纬度的地域背景容易接受狭义的理解。

以往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时,大都着力于自然地理环境,认为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景贵和,1990)。在科学进入整体研究和交叉研究的当代,创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合”,创导研究“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规律”,对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必然要进入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整体化和综合化阶段①。

对地域分异的研究有不同的层次:一是全球规模的,延续所有大陆,数量有限的世界地理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地理带;三是区域性的地理带, 如温带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经度地带、垂直地带;四是地方性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是概括不同层次分异的普遍性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