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是技术影响基本经济结构变化的媒介。技术进步促使生产性消费结构变化和生活性消费结构变化,从而间接推动基本经济结构的变化。

以农业在基本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为例,受到生产性消费结构的制约。在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产品是制造业的重要原料。技术进步导致农产品在制造业原料中的比重下降。化学纤维代替生物纤维。人造橡胶代替天然橡胶。增甜剂代替糖料作物。塑料、钢材代替木材。80 年代初,人造橡胶已经占橡胶总消费量三分之二,化学纤维占纤维总消费量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技术进步,生活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食物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认为食品支出的比重与生活水平成反比,生活水平越高,食品在支出中的比重越低。后人将食品支出的比重称为恩格尔系数。联合国颁布的按食品在支出中比重划分的恩格尔系数分级如下:①最富裕, 20%以下;②富裕 20—40%;③小康,40—50%;④温饱 50—59%;⑤绝对贫困,59%以上。在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精神生活消费和选择性消费上升。后工业化阶段,工艺美术、古董、集邮、乐器、化妆品、体育用品、高档服装等非日常生活必需的选择性消费上升最快。基本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结构的反映(表 30)。

表 30 国民生产总值与消费结构*(1985)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

消费结构(%)

劳务

食品、饮料、烟

耐用与半耐用品

美国

17480

51.4

14.0

23.3

日本

12840

51.4

22.6

17.5

英国

8870

43.5

19.2

25.6

韩国

2370

32.9

44.6

14.1

泰国

810

21.9

43.9

34.2

印度

290

18.8

56.8

14.7

*资料来源: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 1988 , 29 — 32 页, 55 — 60 页,中国统计出

版社, 1988 年。

技术进步对基本经济结构的直接影响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生产专业分工的深化。由于技术进步,每一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上升。1880 年美国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供养 5.6 人,1940 年可以供养 10.7 人,1972 年增至 52.4 人。70 年代,美国农业的人均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超过工业。1975 年美国每个农业工人平均资本投资 9.8 万美元,每个制造业工人平均资本投资 5 万美元。由于农业生产专业分工深化,本来由农民承担的劳动被其它经济部门代替。农产品初步加工被食品工业代替。农产品运输和销售被运输业和商业代替。种籽、饲料加工、肥料选配、施肥、喷洒农药等农活由专业公司承包。在第一线劳动的农民减少了。为农业服务的劳动量增大了。美国每一个农民有五个在其它行业工作的劳力为他配套。农民在美国劳动力中的比重虽然不大, 农业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