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

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遇到特色危机的困扰。古代城市不存在特色危机。特色危机是伴随城市现代化出现的。科学技术的国际性,建筑技术的国际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是现代城市趋同化的根源。如何在趋同化过程中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难点。

“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 (吴良镛,1991)。城市特色的本源是天人合一。天是自然环境的综合,是城市发育的舞台。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那有城。城各有天,各有特色。我国传统选址讲究背阴抱阳,依山面水,顺应自然,北挡寒流,南迎阳光。这些都是适应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是历史、文化、技术等人文要素的综合。历史和文化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特色的核心。丰富多彩的人文和五颜缤纷的自然融合,形成各不相同的城市特色。

威海市把城市特色归纳为 48 个字:“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矮层楼房, 楼间有隙;楼楼有别,一幢一式;有进有出,高低错落;淡色墙面,白色门窗;因地制宜,随坡就势”。这 48 个字体现威海市特定环境下的天人合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青山、秀水、幽洞、奇石,是桂林山水的自然基础。“碧莲峰里住人家”,田园,芳洲、村舍,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桂林天人合一的美景。扬州发掘建设“唐城遗址”,按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意境, 建设二十四桥风景区,使整座城市有“城在园中,园在城市”的雅趣(李维新, 1991)。

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需要一定财力和物力,更需要文化素养,特别是决策人员和规划、建设人员的文化素养。城市特色是人民文化素养的集中反映。城市特色的高低巧野,全在人的功力。同样的材料和纸张,可以创作传世佳品,也可涂抹成俗品。在同样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下,从不同的文化素养入手,可以得出相反的结果。

90 年前修建津浦铁路时,为留给曲阜一片安静,线路避开曲阜县城。1978 年把曲阜城墙拆了,又在城门口竖起孔子乘车周游列国的塑像。没有城墙衬托,大煞风景。经过 70 年,决策的文化素养反而倒退了,令人深思。 1970 年西安缝纫机厂选址时,四郊空地很多。最后选在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与大墓间,盖了十余万平方米厂房,对兵马俑遗址形成很大威胁。1975 年到 1981

年洛阳市在邙山古墓葬区建厂,未经挖掘清理,用爆破桩基方法施工,毁坏从东周到明代的古墓 1000 余座。这些都是文化素养欠缺的表现(郑孝燮, 1991)。

经过整修,安徽屯溪老街融汇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的精华,景中生情, 情中生景,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老街,让西方人看到东方风韵,让北方人看到南方风韵,让现代人看到古代风韵。今天的老街已经成为黄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追根思源,老街复兴与主持人通古识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