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

周期性又称节奏性。昼夜交替,月盈月亏,叶绿叶黄,花开花落,季节更换,潮汐涨退,候鸟迁徒,鱼类洄游,冰期盛衰,技术更新,都有周期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讲的是自然周期更替。“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讲的是政治周期。

地理环境的周期性可以分成五大类。

  1. 固相循环周期性,也称地质循环,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岩化、构造上升等环节。

  2. 液相循环周期性,包括水蒸发、水分输送与降落、径流、洋流等环节。(3)气相循环周期性,通过大气环流形成。

  1. 生物循环周期性,通过矿物元素吸收、化合,组成有机物,食物链转换,枝叶枯落,动植物遗体分解等环节形成。

以上四类循环的周期性互相交叉,在生物循环中受到其它循环的影响, 总称自然界的循环和周期性。

  1. 社会循环周期性。国家、地区、经济都有一定的循环与周期性。社会循环周期性比自然界的循环与周期性复杂得多。

从全球范围考察,每经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海陆轮廓变迁,地面升降,处于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接着地壳转入缓慢变化阶段,外力占主导地位。通过风化、流水等外力对地表塑造,改变地壳的平衡状态。量变逐渐积累, 破坏原来的平衡,孕育一次新的质变,新的强烈的地壳运动。

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和海西宁运动形成的山脉,经历长时间的风化剥蚀, 山势比较平缓,进入中年期和老年期。最宏伟的山脉是最年轻的阿尔卑斯运动形成的山脉。一条是环太平洋带,包括纵贯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亚洲和大洋洲的岛弧。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山及其分支亚平宁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山,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亚洲的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经过中南半岛延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带相连。

大洋的发展有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东非大裂谷处在大洋发展的胚胎期,每年扩展 5 厘米。再过 1 亿年,东非大裂谷可以成为新的大洋。红海与亚丁湾是大洋的幼年期。大西洋是大洋的成年期。大地测量证实大西洋仍在缓慢地向两边扩展。太平洋是大洋衰退期的代表。太平洋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地中海处在大洋的终了期。现在看到的地中海是辽阔的古地中海的残留。当两个板块相撞后,海洋全部消失,在陆地上留下一些地层和化石痕迹,证明古代曾是海洋,进入大洋的遗痕期。岩层中的鱼类化石证明喜马拉雅山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大洋壳有生有灭,不断更新。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地方。大洋壳的年龄一般不超过 2 亿年,离中脊愈近愈年轻,愈远愈古老。新生的大

洋壳以每年 0.5—5 厘米速度从中脊向两旁扩张。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时,由于大洋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壳下,形成很深的海沟。大洋壳挤压弯曲发生断裂,产生地震。向上仰冲的大陆边缘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并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的岛弧、海沟、地震带、山脉就是这样形成的。

河流系统有发展与消亡的周期。侵蚀和搬运过程使陆地高度降低,储存的势能减少,雨水从越来越低的高度进入系统。这样,整个河流逐渐进入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