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趋同化与一体化

国际化是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生活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趋同化是国家内部、国际间和地区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一体化是国家间和地域间妨碍自由流通的障碍逐步消失。国际化、趋同化与一体化是相互联系的趋向。国际化的主要表现:①国际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1990 年

世界国民生产总值 23 万亿美元,出口占 14.7%。根据预测,到 2010 年出口将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 22.4%。②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活跃。目前国际间的直接投资已达 15000 亿美元。1986 年外资企业在英国、德国和美国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分别是 20%,18%与 10%。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不断涌现,约束国际经济生活的法规不断加强。④国际信息网络遍布全球。

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加入欧共体后,经济发展加速,与德国、法国的经济差距小,欧洲体内部边界作用削弱,是趋同化和一体化比较典型的实例。

亚洲与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入到国际化、趋同化和一体化的行列。国际化、趋同化和一体化成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国际化、趋同化和一体化是由复杂的因素促成的。除了政治体制方面的

干扰以外,科学技术昌明和生产发展是决定性的原因。

  1. 现代科学技术向大难度、大投资、大规模发展。需要集中国际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能开展超大规模的科学探索。火箭、大型飞机、微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都有广泛的国际合作。1985 年法国倡议的“尤里卡计划”,研究高储存量芯片和半导生产设备,开发高清晰度电视,是欧洲 19 个国家合作的大型研究计划。

  2. 新技术推动生产过程的广泛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从全球比较利益出发选择最优生产力布局方案。国际间的横向水平分工加强了地域间的经济联系。1989 年美国推出的“彭蒂亚克莱曼”汽车由德国设计,采用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和日本的零配件,在韩国组装。美国需用的半导体芯片大都在东南亚、墨西哥制造,再返销回美国。

  3. 流通和通信技术加速了生产要素的国际化。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技术和装备的转移越来越灵活。15 年前,银行家津津乐道于 4—6—4 管理规则:以 4%利息接受存款,以 6%利息贷出,下午 4 点出现在高尔夫球场上。现在,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电子技术摧毁了各国市场间的障碍。全

方位、全时区的全球金融体系在形成。银行有能力开展利率货币互换等需要迅速传递和处理大量信息的金融业务,可以计算复杂的指数期货。在电子技术推动下,金融体制进一步趋向自由化,取消利率限制,放开汇率,放松经营业务限制。同时,客户也要求银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西方银行的表外业务,即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的服务性业务急剧增加。1986 年美国 20 家最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额占总资产 2 倍以上。根据统计,1991 年美国最大的花旗银行资产已降到世界 25 位,在中国银行之下。实际上,它的表外业务额是十分惊人的,并没有在资产总额中反映出来①。

在科学技术趋同化的带动下,文化也有趋同化现象。全世界能喝到相同的饮料,听到相同的音乐,跳相同的舞蹈。但是,在趋同的形式上,两者有原则区别。

科学技术上的趋同是先进绝对排斥落后,是硬趋同。汽车最终淘汰轿子和人力三轮车,卫星通讯最终淘汰古代驿道通信。

文化趋同是各民族文化渗透、融合、认同,是互相取长补短,是软趋同。经常用“民族的等于世界的”描述文化趋同。确切说,“民族优秀的等于世界的”。在世界文化形成过程中同样有比较、竞争、淘汰。民族文化的落后因素是不会被其它民族认同的。西方的束腰,中国的缠足是必定要淘汰的。

文化的多样性决定趋同形式的多样性。有的互相渗透,形成更高形式的世界文化,如服饰。有的共存共荣,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如戏剧、音乐、园艺等。有的互相吸收精华,保留各自风貌,如美术、饮食等。无论采取那一种形式,是黄金,总要发光,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总要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世界文化的一员。当中国的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麦当劳在中国站住了脚。这就是世界文化相互渗透和趋同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