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工业布局模式

在技术进步的牵引下,不少工业部门的布局模式发生变化。以钢铁工业为例,大体有四个布局模式。

  1. 木炭炼铁阶段,森林和铁矿趋向布局模式。18 世纪以前用木炭炼铁, 耗用大量木材。铁矿石的运输不方便。在森林和铁矿附近,才能发展炼铁业。那时,欧洲炼铁业的中心在乌拉尔和瑞典。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国内生产的铁不够用,从瑞典和乌拉尔进口铁。

  2. 焦炭炼铁阶段,煤矿趋向布局模式。19 世纪开始焦炭代替木炭成为炼铁燃料。由于技术落后,炼成 1 吨铁要耗用 8 到 10 吨煤。煤矿成了制约钢铁工业的主要因素。在煤矿附近形成大型钢铁工业基地。英国中部黑乡,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等地,都是在这一布局模式下形成巨大的钢铁工业中心。

  3. 配煤炼焦技术成熟阶段,铁矿趋向布局模式。配煤炼焦技术促使焦煤的种类多样化,来源地多样化,使得炼铁的焦比下降,耗煤量下降。目前,先进的高炉焦比已经下降到 0.6 左右。铁矿石在原料的运量中比重上升,成为运量最大的原料。因此,钢铁工业布局趋向铁矿产区。俄罗斯的乌拉尔,我国的鞍钢、本钢、武钢、攀钢、包钢基本上按这一模式选址。有的煤矿利用返程空车,运回铁矿,建设钢铁厂,如俄罗斯的库兹涅茨,我国的水城。 (4)大型运矿船出现,海港布局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大型运矿

船海运,使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技术先进和消费量大的港口出现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日本的大型钢铁厂全部面临太平洋和濑户内海。德国不来梅、荷兰艾莫伊登、法国敦刻尔克、意大利塔兰托,都是这一时期新建的沿海大厂。我国上海宝山钢铁厂也属于沿海大厂模式。